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优秀14篇正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优秀14篇》

时间:

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比较、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按要求填一填。

1230352401860728590

2的倍数()

5的倍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指生交流答案。

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是呀,我们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2的

倍数的特征是什么?5的倍数的特征呢?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你是怎么找的?对了,只要个位上是0就可以了。

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2和5的倍数?(列举、观察、验证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用猜想、观察、探究、验证等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新知学习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猜猜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生可能猜测:个位是3、6、9

个位是1、3、6、9

师:是不是这样?谁能举例验证?

学生分别举出正例与反例进行验证。

师小结:看来只看个位并不全面,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跟数的个位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在小组里合作用除法计算找出3的倍数,并观察讨论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要求:可以分工合作,比如:一生记录,余生计算,大一点的数可以借助计算器来完成。)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师:哪个小组来交流你们的答案,你们找的3的倍数有哪些?

生交流

师:同意吗?找得非常准确,那你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生可能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包括了0、1、2、3、4、5、6、7、8、9。

师引导: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个位是0、1、2、3、4、5、6、7、8、9的数都是3的倍数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举出反例推翻这个猜测。

师:由此看来,3的倍数的特征跟个位有没有关系?(没有),那它到底跟什么有关?请看大屏幕,57和7545和54123和231这些都是3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对,它们的。位置交换了,还是3的倍数,还有132、213、321、312会不会也是3的倍数?

生快速口算,得出这些数也是3的倍数。

师:算得这么快!看来不管怎样交换它们的位置,都是3的倍数,3的倍数跟数的位置无关。再好好想想虽然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始终都是这些数,把这些数加起来会怎样?

生交流

师: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是不是这样?谁能举例验证。

那么加起来的和不是3的倍数,就不是3的倍数。举例验证。

师:怎样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谁来总结一下。

师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集体说一遍。

完成导学案练一练。师:有的数是2、5、3的共同倍数,哪个数?从表格中一眼就看出来了,是90和120,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各位是0,其它数位的数加起来是3的倍数。)

师:那么团体操里跳圆圈舞的,5人一组,交谊舞的2人一组,叠罗汉的三3人一组,那你说应派多少人参加团体操?生回答。

师;就是说这个数得是2、3、5共同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观察、探究、验证等方法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堂检测

1、把下面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615287520452790100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他们都是3的倍数,方框里该填几?

2、他们都是3的倍数,方框里该填几?

(1)213□213□213□213□

(2)68□4□356□0□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3的倍数的特征”的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感知3的倍数特征的原理。

2、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较迅速地判断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3、初步体会到初等数论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把24、35、75、120、345、780、276、434填入相应的集合圈中。

为什么2、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字就可以了?

2、猜想特征

你认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个位上是3、6、9的数

(2)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3、导入新课

二、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一)百以内3的倍数的特征

1、圈一圈,想一想。

2、交流

(二)拓展与验证

(三)得出结论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原理

四、练习拓展

1、把复习题8个数中3的倍数填在相应的圈内。

2、判断各数是否是3的倍数?

332 666 876 264 111 222。

3、判断各数是否是3的倍数?你是怎么想的?

96332、24153、56093。

4、综合应用

(1)一个数,同时是2、3、5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几?

(2)一个三位数,同时是2、3、5的倍数,最小又是多少?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 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有学号的卡片;学生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 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 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 说说怎样摆 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2,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排列中感受奇妙

1, 谈话:我们班有50个同学,现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请大家判断一下,自己的学号数是3的倍数吗 (稍停,让学生完成判断)请学号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把卡片贴在黑板的左边,不是3的倍数的,卡片贴在黑板的右边。

2, 提问:请观察一下,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 (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 抽取黑板左边3的倍数12和21。

(1) 谈话:比较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2) 提问:在左边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还是不是3的倍数 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3) 在右边不是3的倍数的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 (13,31;14,41;23,32;25,52;34,43;)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4) 到现在,我们可以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系,但和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三,操作中发现规律

1, 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表,我们在数位表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2, 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3, 提问:对于小棒的根数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3的倍数)

4, 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3的倍数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5, 提问:摆每个数所用的小棒根数就是这个数的什么 现在你觉得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6, 教学试一试: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数位上数字之和会是3的倍数吗 请你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算一算看。你得到什么结论 (各数位上数字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

7, 你能把刚才发现的结论和现在这个结论连起来说一说吗

四,练习中提升认识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并把题中3的倍数圈出来。

组织交流:哪些数是3的倍数 你是怎样判断的

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启发:这几道除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如果一个数除以3没有余数,说明这个数和3是什么关系 反过来,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除以3会有余数吗 你打算怎么判断

学生各自做出判断,在组织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填什么数字能使这个两位数是 3的倍数 你为什么填这个数 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填哪些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操作,交流:你是怎么找9的倍数的 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反过来,3的倍数都是9的倍数吗 请举例说明。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每次要选几张卡片 要使组成的三位数是3的倍数,这三张卡片上的数要满足什么要求

学生动手选一选,并把每次组成的三位数记下来

组织交流:你选了哪三张卡片 为什么选这三张呢 用这三张卡片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还可以选哪三张卡片 用这三张卡片又能组成哪几个3的倍数 这样的三位数一共有多少个

五,全课总结

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你会怎么判断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 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5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0373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使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会应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学具:多媒体、计数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1.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谁来说一说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2.师:3的倍数会有怎样的特征呢,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

二、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1.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100以内3的倍数,再和你刚才的猜想对比一下,你想说点什么?

2.师:看来,3的倍数个位上没什么规律,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出示表格

算珠的颗数

算珠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

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57

114

86

951

798

432

169

思考:算珠的颗数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师:请同学们看57,先用计数器拨出来,看一共用了几颗算珠?再判断一下算珠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用计算器算一算,57是不是3的倍数?(生边回答师边填写)明白怎样填写了吗?

请大家同位合作边操作边填写边思考。

(学生操作,同位合作、交流)

(2)师:谁来把你们小组填写的表格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集体订正表格)

(3)师:同学们看,算珠的颗数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实际上算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

(表格中“算珠颗数”变为“各个数位上数的和”)

(4)师:再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同位互说,再汇报)

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师板书发现)

(5)师:“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什么意思?

3.师: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1)出示百数表中3的倍

师:利用这些3的倍数来验证一下。

(师说数,生验证)

(2)师:同位互说几个更大的数,互相验证吧。

(生汇报,共同验证)

(3)师:通过验证,能得出什么结论?

4.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得出的这个结论就是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

29 47 141 262 837

师: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位听。

(生汇报订正)

学生判断完以后,教师提问:

怎样快速准确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书51页第5题

师: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题意后,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使它是3的倍数。

□7 4□4 42□ 1□3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订正完以后,提问:

如果我们先想出一种填法,怎样才能比较快的得出所有填法?

四、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师:今天我们通过猜想、操作、验证,探究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这种方法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非常有用。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我们是如何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

引出继续利用百数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并出示课题。

(二)讲解新知

组织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提出问题:能否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会与什么有关?

学生发现从个位探究并不成功,教师顺势引导——单纯横着看找不到什么规律,还能怎么看;或是提示我们只看个位不行还能怎么看。引导学生发现“斜着看时,十位依次增大1,个位依次减小1,总和不变”。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重点讨论3的倍数对于个位是否还有特殊要求以及十位与个位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反馈多次举例验证,便可以得出个位可以是任意数且十位和个位的和均为3的倍数。

提问学生应该如何找到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规律的必要性。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的数是否为3的倍数。

24 58 46 96

2、尝试在每个数后面加一个数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带领学生回顾:3的。倍数的特征;发现研究倍数的特征,方法却各有不一,体会数学知识的多样性。

课后作业:

思考什么样的数字同时是2、3、5的倍数,并尝试列举1000以内的这种数字。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

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

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板书:3的倍数,个位上是3、6、9)

质疑: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是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样类推。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大家来看几个数:13是3的倍数吗?26和49呢?(根据回答擦去板书内容后半部分)

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1)找3的倍数。

(2)探索特征。

3.学生归纳,强化认识。

追问:现在你能告诉大家,经过找出倍数、观察比较,我们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让学生读一读板书的结论。

强调: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发现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反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不是3的倍数。

4.阅读“你知道吗”。

启发:当你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时,你对数学有什么感觉?

谈话:是的,数学很神奇、神秘,3的`倍数居然和它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数学有许多神奇、有趣的规律,只要我们具有一定基础,认真探究,这一条条神奇的秘密和规律就会被发现和应用。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的“你知道吗”,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规律告诉你。

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叫完全数?举例说一说。(结合举例6和28,先板书因数,再板书表示完全数的等式) 现在发现的完全数都有什么特征?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五第8题。

4.做练习五第9题。

5.做练习五第10题。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和判断2、5的倍数不同在哪里?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书教案 9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一)教案部分

课时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ひ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和一些长方体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导入: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3..课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1) 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4.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五、布置作业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立体图形:

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有2个正方形),面积相等。 长方体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课时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方法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 )个相对面是()形,长方体有( )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有( )条棱,可分()组,( )的( )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2、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cm 4cm 7cm

3cm

3cm 4cm

二、探究新知

1、猜测引入

屏幕显示出右图: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长方体:长=宽=高

正方体

2、认识正方体

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小结: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探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2)问: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汇报概括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3、完成30页做一做。

师:我们已经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了正方体的特征,接下来我们来用学具亲手制作一个正方体的模型。(利用附页2做一个正方体,做好后量一量棱长多少?)(强调快速完成)

4、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通过制作正方体,让学生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后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分组合作探究,并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归纳小结,将表格补充完整。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一、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1.书本1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说说用什么方法?这三题分别属于什么情况?

2.出示:6和12 7和8 8和12 9和15

学生同桌快速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课件出示:

(1)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短是多少厘米?

(2)一包巧克力,如果平均分成给8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如果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 也正好分完。这包巧克力至少有多少块?

(3)公交车起点站每隔10分钟发一次3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4路车,两辆车同时发车后,再隔开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4)一般学生,人数在30到50之间,在体操表演时,总能刚好分成6人一行,12人一行,24人一行。这班学生有多少人?

课件依次出示,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四人板演。

讲评板演时指名说说这四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4.书本11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如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课件继续出示:

(1)把25厘米和30厘米的`两根彩带剪成长度一样的短彩带且没有剩余,每根段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

(2)把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剪成同样大小且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可以剪多少个?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用96朵红花和72朵白花做花篮,如果每个花篮里的红花朵数都相等,白花朵数也都相等。每个花束最小有几朵花?

学生读题后自主完成,三人板演。讲评时注意与最小公倍数题的对比。

二、复习确定位置

1.指名说说用什么来表示位置?

2.数对是怎样表示的?

3.板书(3,4)(5,6)(x,5)(5,y)说说每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4.书本119页第28题

(1)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13

学习目标:

1、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并由此感知奇数、偶数的概念。

2、通过观察、猜想、比较、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面同学们已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能用2、3、0、5这四个数字来组成是2的倍数的四位数吗?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组数,教师适时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这样组数呢?

生:……

师:同样用这四个数字,你们能组成是5的倍数吗?

(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的情况板书)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呢?

生:……

师:那么你可以组一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

生:……

师:分析一下这个四位数有什么特点?

生:……

(设计意图:这样采用组数的方法,既复习了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又可为下面学习新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知学习

(一)设疑引入

师:如果用3、4、5这三个数字,你们能否组成是3的倍数的`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的情况板书)

你组的这些数是根据什么呢?

师:这两个数是3的倍数吗?

(学生通过试除验证,得出结论“是/否”)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在研究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时,会很自然地想到“看个位上的数”。这里正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学生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制造认知矛盾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个位上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的,那么个位上是3的数它就一定是3的倍数吗?

(我紧接着举出13、23、46、126、49等数让学生试除判断,从而由此引导学生推翻假设。)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这几个数个位上的数字,个位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但它们的结果有的是3的倍数,但有的数却不是3的倍数,那么我们能从个位上找出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吗?

生:不能。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教学小“陷阱”,引导学生提出3的倍数的特征的假设,然后推翻假设,引发认知矛盾,并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效地避免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小组合作,自学探究

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同学自读课本p50的内容,然后小组讨论完成黑板的练习题。

□7 4□5 □44 65□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在学习中,学而知困,求甚解的心理,促使他们达到自学最优化,并学会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

(四)增加难度,快乐数学

我们同学现在已经掌握了3倍数的特征,那么1112358537954是不是3的倍数呢?

(小组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啊?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通过这样的小结,让学生对这一节课的表现进行自己的整理,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

板书设计:

3的倍数

2的倍数:2、 4、 6、 8、0 5的倍数:5、0

(看个位)(偶数) (看个位)

2和5的倍数:看个位 是“0”

3的倍数:345,543 354 534

看个位 13 23 26 …… 各数位,数的和是3的倍数

21 24 18 54……

3693939393939298(程颖)

1 1 1 2 3 5 8 5 3 7 9 5 4

15 12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