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事情常常是想做却做不好?》
做好一件事情,其实只需要两点:一个是真的想做,另一个是能专心做。乍一看上去,像正确的废话,但仔细想想又会觉得哪里不对:有些事即使我想做也专心去做了,可还是做不到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因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文/暖眼旁观者
真的想做
我们想做一件事的动机可能有很多种,比如:
满足别人(如父母)的期待;
想/不想与众不同;
不做难受;担心被人批判或看不起;
让之前否定过自己的人啪啪打脸
等等……
这些驱动力可以被大致分为四个象限,横纵轴分别是:内在外在,正向负向。组合起来就是下图的四种。
如果做一件事的驱动力足够强,那么很可能我们会为了它牟足了劲头。可是多强才是足够强呢?
真有什么事「非做不可」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时刻:比如看到身材超棒的人的照片,十分羡慕,心中一股热血在翻腾,恨不得立刻奔向健身房苦练个三小时。
可好不容易克服了懒惰,终于去运动了之后,肌肉的酸痛、身体的疲惫让我们瞬间忘记之前的热血,只想找一张舒服的床瘫倒过去。
更可怕的是,如果运动一段时间依然没有看到效果,不仅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还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我真的那么想要好身材吗?好像也不是非要不可;外表哪有那么重要;我只是太身材焦虑了吧;有这个时间也可以去做其他事情来提升自己啊……
本来以为自己是「真的想要好身材」,就像想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和品德那样,但是当发现这件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的时候,就变得不那么想要了。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浅尝之后没有看到显著的回报,就去说服自己「其实没那么想要」,结果当然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思考,世间极少有事是非做不可的,甚至连为什么要活着,大家都说不太清楚。
几乎所有事,只要想找不必须做的理由,就会找得到。
「真想做」,是需要一些没什么道理的执念的。
为什么经常发现「其实也没那么想要」?
这里要再说回四种驱动力:
如果依靠外在驱动,那么能否获得理想的外部反馈是不稳定的。
比如我们取得了进步也未必获得夸奖,也可能是吹毛求疵的挑错;做得不好也未必就会得到责备,也可能是大家的关注和安慰;甚至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成就,比埋头苦干会迎来更多赞许。
那还何苦要追求做这件事的结果?
如果是依靠内在负向驱动力,不管是自责还是焦虑恐惧等,都是十分不舒服的,会让我们想逃离。
那么相比于通过做成这件事来缓解焦虑,告诉自己「我其实不想要」可以更快速且简单地驱除负面情绪,那何乐而不为呢?
相比之下,受内在正向驱动而做一件事,更不容易以上述方式来投机取巧。简单说就是:我选择,我乐意。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里让我动容的一个瞬间:
「你为什么认为你有绘画的天赋呢?」
他没有马上回答。他的目光落在过往的人流上,但我认为他什么也没看到。他的回答算不上回答。
「我必须画画。」
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也更容易能专心做。
能专心做
专心是专注在「做这件事情」本身,以及做事的过程上。
如今在电子产品干扰下,专注是一种宝贵又稀缺的体验。「能」专心做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比听起来要困难得多的能力。
好在专注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可以通过冥想正念等方式刻意练习。
但即便如此,看到进步也是个长期的过程。
最近对这个公式深有体会:
能力=潜力-内心干扰
如果我们能在内心干扰较小的情况下专心做事,甚至达到一种心流的体验,那么潜力也会更顺畅地得到发挥。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成一件事,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心力不够。
可是内心干扰仿佛总和我们形影不离。比如上面所说的负向内在驱动力,如自责、焦虑、恐惧等,它们既可以是驱动,又可以是损耗。我们在这种力量的拉扯下,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就要看正反两方「拔河」的结果了。
不管怎样,我们即使白白消耗很多力量,产出也可能微乎其微。
一边驱动一边损耗的感觉,好比用一个漏了的吸管喝水:即使用好大力气去吸,也只能喝到一点水,大部分的力气都在对付吸管上的洞。
我觉得常见的内心干扰有这几种:自我评价,幻想完美,太急于得到结果。
1.自我评价:
我们在做事时,脑海里时常伴随着各种自我评价。
比如我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一边写一边不自觉地想:这句话写得太差了!我怎么就写不明白呢?这是不是都是废话啊?跑题了吧…
这时,我这根吸管就开始漏了。
自责、焦虑、烦躁、挫败等等感受通通涌上心头,充斥着我的脑海。
这种情况下,谈何专心?
另外,并不是只有负面评价才会让自己劳神,正面评价一样让我们远离专心。追逐正面评价,与逃离负面评价,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2. 幻想完美
怎样能算「做好」?
我其实觉得很难界定。从外界比较来看,肯定不是做到世界顶尖才算做好,但至少可以在某一领域超越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人。
有人会觉得,我不管怎么做都得不到理想结果,这背后也可能是:梦想达到完美,或者说幻想达到完美。比如我虽然最近也一直在写东西,但是很久没有在公众号发文章了,也是受此阻碍。
并不是说追求卓越是不可取的,只是很多人标榜自己「追求完美」,但是实际上心里并不清楚怎样才是完美。以为自己是高标准,实际上是没标准:
不管怎样做,永远达不到心目中的理想,因为这个理想是虚无缥缈的。
3. 太急于得到结果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结果太渴望反而可能让结果远离我们。
做好一件事的理想状态,是专注当下并全情投入。如果心中总有一部分飘到未来的结果,那对于当下的专注定会被削弱。
「太着急」会成为前行的巨大阻碍。
不管是太想尽快得到结果,或者太想尽快知道是否可以得到结果,焦虑、担忧、紧张、害怕、烦躁、生气就排列组合着花式出现了。他们手拉着手挡在面前,反而把我们和「结果」隔开。这些情绪让我们内耗,还没走几步,就已经没有力气了。
再者,太想得到结果的另一面也可能是太害怕失败。
规避失败的办法千百种,最简单的一种是:不做就不会失败。「完美主义」成了很多人一事无成的借口。
此外,眼中只盯着「结果」这个小小的点也会让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
就好像刚学开车的时候,如果很紧张的盯着前方害怕出现危险,反而看不见两边的路况。本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如果眼中只能看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路,那么很可能既找不到这条路,又看不到其他无数都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