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优秀8篇》
《早发白帝城优秀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朝发白帝城】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早发白帝城 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 会写5个生字。
2、展开想象,读懂古诗。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能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搜集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在你学过的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2、学生分小组比赛背李白的诗。
3、接题并板书。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读准字音,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通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4、集体汇报交流。
三、品析诗句,理解诗歌
1、朗读全诗,说说:诗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诗歌,你知道了什么?
3、看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画和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4、学生自读。
5、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6、自由朗读古诗,把诗人的欣喜之情表达出来。
四、精读品味,感受意境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3、指导朗读古诗,重点是边读边想象。
4、哪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5、指导朗读,学生试读。(千里江陵一日还)
6、展开想象:诗人在可能见到长江两岸怎样的景色?学生自由描述。
7、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8、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9、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试着背诵这首诗。
10、师生比赛背诵诗歌。
五、古诗拓展,布置作业
1、找几首李白的诗读读、背背。
2、可以是画、说、默这首诗,可以是收集其他诗人的诗句。
早发白帝城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今天的语文课,咱们要开展一个“闯关争星”的活动。有信心得到许多“星”吗?
2、小朋友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张贴李白头像)
3、你们一定知道许多他的古诗,谁愿意背给李白听一听?(播放古筝音乐)学生展示古诗背诵,互相评议。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小朋友们背得真棒!(得到第一颗“星”)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李白写的诗。
2、(板书课题)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古诗。(齐读课题)
3、音读得真准!课题中有个地名,能找出来吗?还有个多音字?(给“发”字作个记号,并引导学生组词:出发)
4、那么,课题“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5、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张贴图片)
6、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板书:江陵学习“陵”字:带音、说记法、书空)
7、途中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张贴图片),一路上,他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8、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板书:读——讲——读)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己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下来,可以请教同桌,可以问问拼音朋友,也可以问老师。如果,会读下来了,读给同桌听一听。
2、谁愿意让大伙欣赏一下你美妙的读书声呢?(指名朗读,评议)
3、还有谁想读一读?(全班齐读古诗)
4、都把课文读下来了,现在我们来争第二颗“星”,读准字词。
5、(出示字卡:帝、辞、陵、猿、啼、舟)请位同学当当小老师(一生带读,其余跟读)。咱们来开“大火车”(整排轮流读字卡)。
6、发现了一些比较难记的字了吧!与同桌讨论一下:如何记住它们。
汇报(重点区分:帝——啼)
7、厉害!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那在这首古诗中,你还觉得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来给小朋友们提个醒吧!
(板书:朝、还、重①说说各自不同的读音,②重点给“还”字组词)
8、真棒,这颗“星”归你们了!
四、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1、这第三颗星可不好得,它要求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刚才的读诗收获。
3、反馈:①你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其余的同学可以给他补充或帮助。②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请提出来。(学生互相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很了不起,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送给你们第三颗“星”。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清晨时离开云霞笼罩的白帝城,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只用了一天时间;当两岸的猿猴啼叫不停时,轻快的小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高山。
5、你们知道大诗人李白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吗?(学生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教师简介背景: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粲的手下做事。后来,永王李粲夺皇位,被镇压,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白帝城这个地方,突然接到皇帝赦免他无罪的命令,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
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板书:喜悦)
6、小结: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两岸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7、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8、指名读,评议。
9、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五、拓展延伸,背诗比赛。
搜集、背诵唐诗,开展“唐诗”交流会。
早发白帝城 3
教学目标: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早发白帝城》、《南辕北辙》、《远行靠什么》。让学生通过学习《早发白帝城》体会到作者心情畅快,喜悦有加的心情。《南辕北辙》这篇寓言,学习之后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也要明白朋友的提醒或忠告是很重要的。《远行靠什么》这是一篇简介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说明文,最终让学生明白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就要发展科学技术
课时安排:《早发白帝城》
《南辕北辙》 两课时
《远行靠什么》两课时
语文天地 两课时
《早发白帝城》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1 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 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
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 辞 江陵 还
2 出示地图 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 :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 :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 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 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 一句四拍 一句七拍)
1 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 小结 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 :读完古诗 ,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 :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 :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 :“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 :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 :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师:一千里是真正的一千里吗?千里不是实数,是一个大概得数字。这样远的路程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一日 表明速度快)
学生想:一天能到达吗?现在坐火车到北京还需要一个晚上,坐船一天就能到吗?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愉快,所以觉得船行的快。
(学生解释诗意)
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师: 作者如此喜悦的心情,他不去欣赏沿江两岸那美丽的风景吗?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猿猴的叫声 看到万重的高山)
师:万重山是什么意思?是一重 两重。(解释诗意)
在猿猴不断的叫声中,轻快的小舟已经穿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朗读诗意。
小结: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觉得千里的路程很快就可以到达。表明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长江两岸,群山连绵,猿声不断,响彻山谷的壮丽画面。还写出了一叶小舟快速直下的情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者归途的喜悦心情。
师:这样美 的画面大家不详把他描绘出来吗?好,下面大家拿出画笔来画出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描绘诗句。
作业:画出一幅表现诗句的图画。
早发白帝城 4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大家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诗篇,同学们能背诵出来吗?
(学生有表情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 《静夜思》 《赠汪伦》)
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诗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3.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4.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一路上,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指导自学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阅twxgs网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2.正确、流利朗读本诗,体会诗中诗人的心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组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登陆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查阅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用自己喜欢方式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学们看到画面有什么感受?
7.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这一处的叫声还没有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间接地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像诗中描述的那么快吗?
(是诗人的感觉,诗人觉得船走得很快。)
8.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公元759年3月,诗人因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时,传来皇帝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诗人欣喜若狂,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9.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10.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弄懂诗句的意思后,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流利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古诗)
11.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彩云之间的白帝城特别漂亮。
(猿声悲啼本来是使人很不舒服的,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猴的啼叫是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可见诗人多么高兴。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美丽的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12.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两岸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
这首诗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感情丰富。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13.指名读,评议。
14.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
六、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七、作业
1.读一读其它描写三峡的诗篇。
2.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配一幅画。
早发白帝城 5
早发白帝城(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要进行古诗诵读比赛。最近,老师看到很多同学没事就背古诗呢,真好!燕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这么喜欢古诗,能说出历史上哪个朝代的诗歌最有名吗?(唐朝)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朝,先后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你们能知道哪些唐朝诗人的名字?
你们刚才所说的诗人中有一位被称为“诗仙”,他是谁?(板书:李白)
(出示李白画像)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请用一句话把你搜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生根据资料自由谈)
李白一生经历很曲折。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曾经深受皇帝青睐,经常出入宫廷。但是,由于受权贵们的排挤,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只好离开京城长安。后� (声音低沉)江陵地势险要,只有沿着水流湍急的长江三峡逆流而上。(点击课件,展示小船慢慢移动的画面)一路上,他的心情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当小船慢慢地,慢慢地行到白帝城时,李白突然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声音激动)他被赦免了,可以重新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决定清早就从白帝城出发,返回江陵。(动画显示小船迅速返回)途中,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早发白帝城》。(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就和我们班同学一起学习这首——(齐读)《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李白清早从白帝城出发。)
二、读通诗歌
1、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静静地听老师来读这首古诗。(课件播放古诗,范读。)
2、想自己读读这首诗歌吗?请看着大屏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指名读诗歌后评价: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4、诗中有好几个多音字,你们看见了吗?(根据学生回答先后点击“发”“朝”“还”“重”“间”几个字,引导学生用多音字的不同音组词。重点理解“朝”在读“zhāo”时的意思,理解“发”在题目中的意思。)
谁愿意再来读?
5、一起来读吧!(齐读)
三、感悟诗意
1、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把书翻到47页,一行一行认真读,看自己能读懂什么,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一定会有好多收获。请在小组里说一说,也把不明白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
(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充分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组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同时给予指导。)
3、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哪个同学来跟大家说说你读懂的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你刚好有不懂的词语,你可以向他请教;如果你跟他意见不同,就赶紧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学生汇报学习相应诗句并出示相应资料,学生先回答哪一行诗句,便先学习那一行,但是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并根据“离开时”和“沿途中”来体会,不能孤立地学习某一行。)
①“朝辞白帝彩云间” (早晨诗人辞别彩云缭绕的白帝城。)你读懂了什么?(该生回答后,问其他学生:这句中你有不明白的吗?可以向他请教。重点理解“辞”的意思,以及白帝城的高好美)这一行写的是李白离开白帝城时看到的景象。能不能用手中的笔将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呢?(生在纸上画,指名上黑板画)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么画?(学生介绍,与诗句对比,抓住“彩云间”来感受白帝城的高和美)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白帝城的照片(课件展示白帝城图片1)白帝城在山的什么位置?(山顶,山的最高处)请你读出城的高来!(指名读,比赛读)(图片2)红日初升,苍翠的群山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彩色的云霞环绕着这个位于高山之巅的小城,那么迷人又那么壮丽!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朝辞/白帝/彩云间↗↗)
②千里江陵一日还 (诗人乘着船一天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一生说完自己的理解并与有疑问的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介绍)白帝城在重庆奉节县东,江陵在湖北,两地相距 1200里,因此诗中说“千里江陵”(板书:千里)“还”是指什么——“回来”,“一日还”(板书:一日还)是说——(一天就回来了),千里之遥一日就返回,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船行得很快,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回江陵的急切心情。)试着把船行之快和诗人的急切心情读出来(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③两岸猿声啼不住 (三峡两岸,猿猴的叫声不绝于耳。)(交流之后投影出示“啼”字)这个字念什么?在哪里见过它?怎么记住它?“啼”就是——叫。“两岸猿声啼不住”,你从这不住的声音中感受到了什么?(猿猴很多;船行很快,来不及看清楚两岸的景物,只听到猿猴的叫声……)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老师建议你把这行诗和下一行联系起来读,你应该会有新的感悟。(自由读三、四行诗)
谁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说说?(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有落,小船已经飞快地驶过万重青山)可见诗人的小船是多么的快!
④轻舟已过万重山 还能从哪个词语看出船很快?(点击“轻舟”)怎么读出船的轻快?请大家想象着飞快的小船再读一读这行诗,看能不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诗人很高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轻舟”一词)可以把这个词换成“小舟”吗?(不行,因为小舟只能说明船很小,不能说明船轻快,更不能说明作者的心情。)是的,轻舟比小舟更能表明作者的心情是——(轻松、高兴、欢快……)那我们就带着高兴、轻松的心情来读读这行诗。(指名读、范读、齐读)
真有一万座山吗?(这里是指山很多,数不清,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你真了不起,都懂得夸张手法!在李白的诗中常常用到这样的写法,谁能举例子说说?(学生说)同学们的诗词积累可真丰富!(课件出示并齐读以下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意把事物说得比实际大很多很多或者小很多很多,这就是夸张。这里诗人用“万重山”来突出地表现三峡两岸一座山连着一座山,绵延不断的壮观景象。(板画:山)能读出山的多吗?
(播放三峡录像)看,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危峰兀立;山上林青木秀,郁郁葱葱;林间猿猴攀援长啸,叫声在空谷中回荡,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孩子们,想象着你就是一千二百多年前重获自由的诗人李白,正乘一叶扁舟,从这幅美景中飞快地驶过,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高兴、轻松、愉快)
那就带着你的高兴,带着你的轻松,再读读这两行诗!(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小结:这两行诗歌写出了诗人返回江陵途中看到的景象,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三峡的美景,又体会到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板书:轻松愉快)
好心情给诗人带来了灵感,也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带着高兴和愉快的心情把这首诗再完整地读一遍!(齐读)
四、质疑解疑
刚才你们做记号的地方现在都清楚了吗?谁还有不懂的?(师生再次交流)
五、想象意境
1、带着我们交流的感受一边轻声吟诵,一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象。
2、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大家听听吧。(指名几个学生自由描述诗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把话说完整。)
闭上眼睛想象!
(配乐描绘)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彩色的云霞如同群山的美丽花衣,眼前的景象是那样的迷人,却留不住诗人那颗似箭的归心。他挥手向云间的白帝城说一声“再见”,任奔腾而下的江水推动着小船朝着千里之外的江陵飞去。三峡两岸青山连绵不断,景色是那么优美,诗人竟无暇顾及。当猿猴的叫声尚在耳边回响时,轻快的小船已越过万重青山。
你感受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乐曲,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配乐齐读)
这么美的诗,能背诵出来吗?像古时候的小学童那样摇头晃脑地背一背。(自由背)
谁想自告奋勇地背这首诗歌?老师为你配上乐曲。
一起背吧!
六、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今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想把自己的收获对大家说说?(学生简单谈)学习诗歌一方面要把诗句读懂,一方面要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样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美。
2、“走近李白”: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诗歌,是李白回到江陵之后和他的朋友夏十二向南游览岳阳楼所做的。想看看吗?(指导学生利用拼音和查字典识字,自由读诗歌,指名读,体会诗人情感后齐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喜欢李白的诗吗?谁还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学生自由背诵)看来大家非常喜欢李白啊!李白的诗歌很多很多,课下我们要继续走近李白,多背李白的其他诗歌,组织一个“李白诗歌朗诵会”怎么样?
上一节扎实的语文课——《早发白帝城》教学谈
《早发白帝城》是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遇赦,返回江陵途中所作的一首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具有特色的回荡在耳边的猿声,以及飞越过万重山的轻舟,形象地描述了长江三峡水流之湍急,两岸景色之奇美,小船之轻快,诗人心情之愉悦。诗歌气势豪放,画面明丽,情感欢愉,意蕴畅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
这首诗原是人教版四年级的课文,现编排在北师大版二年级课本中。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编者的意图可以看出来,本首诗歌的学习重在积累,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内容则退居其次。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从谈李白切入、讲述背景、导入新课;又以鼓励学生“走近李白”、积累李白的诗歌收尾结束本课。教学中,牢牢把握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这一原则,学生喜欢哪一行,就从哪一行学起,抓住重点词句,以学定教,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在读中想象,感受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所有学生能够熟读成诵,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散文的教学,都应该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和积累,让学生感知到语文的学科特点。
这首诗生字不多,学生基本都认识,所以除了“啼”和“帝”随文对比教学以外,主要把识字部分的重点放在认识多音字上。本课多音字较多,在学习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和课堂学习需要,对五个多音字进行了不同的处理:“重”“间”“还”只用不同读音组词,“发”和“朝”不仅组词,还引导学生通过所组词语感受这两个字读不同音时的意思,尤其是在诗中的意思。学生通过读字组词,懂得了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和含义,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积累。
虽然《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就这一点具体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所
“夸张”是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之一,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怎样理解“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万重山”?教学时我问学生:“真有一万座山吗?”在学生无法准确答出时,引导学生朗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其他诗句,初步认识到“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个特点而有意夸大或缩小;体会到诗中正是以“万重山”来突出长江三峡两岸重峦叠嶂、绵延不断的壮丽景象,结合上下文,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船行驶之快、诗人心情之愉悦。从这点来看,“万重山”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二、重视培养基本技能。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如:在学生交流对第一行诗的感受之后,我及时借助多媒体,出示白帝城的两幅图片,让学生从远景图中感受白帝城的高,从近景图中感受白帝城被彩云缭绕的美,边看边想象,自然而然地将“彩云间”读得婉转而响亮;学生将“千里江陵”读得比较快,我笑着提醒他们:“这哪儿有千里,最多也不过一里嘛!”随即,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两地距离,板书“千里”“一日还”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千里之远,一日之快,诗人心情之急切,读的时候有意识将“千里江陵”读得较慢,将“一日还”读得欢快而急促。
学生对“两岸猿声啼不住”最感兴趣。当我问“你读懂了哪一行诗”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认为自己已经明白这行诗的意思,他们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在写三峡两岸猿猴非常多。我没有否定学生的个人感受,但是提醒他们把这一行与下一行连起来读可能会有新的感悟。在他们对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却无法准确将其中的兴奋、喜悦读出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三峡风光片,并将“危峰兀立、林木苍翠、高猿长啸”的景象用语言加以渲染,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一千多年前重获自由的诗人李白,正从三峡上游飞舟而下……学生入情入境,重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很快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鼓励学生用自己本节课获得的经验自学有关诗歌,把教与学、学与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享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增加诗歌积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从而自主地在课外学习古诗。
所以,学完诗歌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根据学生的发言简单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尝试学习。接着出示了李白所写的与这首诗歌背景、风格极为接近五言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让学生在“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诗句中,进一步感知诗人遇到赦免后的高兴心情。然后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走近李白,搜集李白的其他诗歌背诵,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遗憾和不足。
一是缺乏有高度的引领和总结。比如,二年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知到的画面,肯定不会很美、很完整。几个同学说过之后,作为老师有必要用优美的语言将诗意描绘出来,将学生头脑中断断续续的画面,有机地串联起�
二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更加丰富。古诗是前人语言高度凝炼的典范,因此古诗教学应该给学生以美的启迪,让学生充分感知到语言美。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幽默、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我觉得自己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强。
总之,本课的教学力图体现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认知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热爱古诗,热爱语文。
早发白帝城 6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早发白帝城》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早发白帝城》阅读原文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a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阅读题目(一)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的特点。(1分)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
《早发白帝城》阅读答案(一)1. 湍急 评分:共1分。意思对即可。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评分:共2分。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早发白帝城》阅读题目(二)3.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__________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4.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5.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通过“回清倒影”写出水的清澈;通过“素湍绿潭”写出了水的静态和动态。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运用工整的句式,写出了秋季三峡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凄婉美。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早发白帝城》阅读答案(二)3.湍急;两岸猿声啼不住。
4.夏水 襄 陵,沿 溯 阻 绝;素 湍 绿 潭,回 清 倒 影。
5.B
《早发白帝城》阅读译文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阅读赏析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李白因得罪朝廷被流放,在走到四川省境内的白帝城时却意外地得到了赦免。这首诗就是他从白帝城乘船返回江陵的路上写的。曙光初现,朝霞满天,巍巍白帝城屹立在彩云之中,我们的诗人怀着兴奋的心情,乘船回乡了。小船顺流东下,浩荡的江流推送着松快的行舟,那船只,就像乘奔马,驾长风,飞速前进。两岸的青山一对对扑面而来,一排排往后退去。三峡的猿啼声,声声相接,不绝于耳。不知不觉间已越过了万重山岭,千里水程,来到了江陵城下。这时,夕阳刚刚收尽它的余辉,苍茫暮色,从天边渐渐推移过来,青山、绿水、孤帆、古城都变得模糊了,只有诗人的心情还像朝辞白帝城时一样轻松。于是,他提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轻捷明快的诗篇。
早发白帝城 7
【说教材】
《早发白帝城》是二年级第四册《远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书写5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能够大致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行船途中的喜悦心情。
3.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本课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能够大致地理解全诗的含义,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因而,设计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着重完成二、三两个教学要求,第二课时巩固所学生字,并指导书写。
【说教学策略】
一、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更是如此。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的为学生解释,再把字意串起来,然后就是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古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完全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及意境,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李白所写古诗)
学生已经会背了许多首古诗,所以教师的激趣会引发他们争先恐后地吟诵起� 学生在争先恐后地吟诵中,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兴趣盎然的开头,使新诗的学习成功了一半。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激趣。
二、指导方法——主动学习古诗
这一大环节中包含着三个环环相扣的小环节:
1.读——识字教学。设计多样形式,分散识字难点,提高识字效率,扫清诵读古诗的语音障碍。
2.讲——理解诗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借助图画,边读边看边想象,把各自的理解议一议,以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
3.读——体会情感。简介诗作背景,体会思想感情,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三、拓展延伸——课外背诵古诗
搜集、背诵唐诗,开一次“唐诗”交流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2年级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而课本上提供给学生的肯定不够,所以要调动学生课下自学古诗。这一活动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下自学古诗的积极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早发白帝城 8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早发白帝城》是千古传颂的名家名篇,诗文语调精美易读,内容通俗易懂,而且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在教学本课时,针对古诗文要注重诗文阅读这一特点,设计了“三读”的教学步骤:初读、细读、精读。
初读,要求是读准字音和诗句的音韵节奏。在本环节教学设计了范读和欣赏配乐朗诵,引导了学生更好的发现了古诗的韵律美,从而品味了古诗的语言美。对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读,要求读懂词意和句意,进而理解诗意。由于文字是抽象的图画,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在本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想象诗的意境,并通过合作学习和自学的两种模式,归纳诗句意思。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
精读,在古诗教学中,挖掘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教学设计了精读课文这一步骤。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默读诗文,找出认为用的好的词语,体会其妙处,从而走进诗的意境,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自主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节可贵之处,还有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还”字的妙处。教学中不是老师的讲解,而是把理解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还”字的妙处。进而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境,感受其愉快的心情。
最后在结课时,以观看录像和欣赏歌曲结束教学,更具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因为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这一设计,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古诗的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整堂课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