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弃疾的词看其艰辛人生(优秀17篇)》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将领。
内容导航
辛弃疾:菩萨蛮 1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2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3辞职辛弃疾 4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5合同章程团结王维 6辛弃疾有哪些著名的词 7教学汇报 8读后感心得古诗苏轼 9答复辞职信我教学计划 10说说食品请示反义词 11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12志愿书形容词政治表现团结誓词 13辛弃疾:菩萨蛮 14辛弃疾简介 15资格考试自我推荐挽联 16辛弃疾:菩萨蛮 1
辛弃疾:菩萨蛮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书江西造口壁”。造口即皂口,在赣州(江西万安西南)。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二、三年(1175、1176)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时辛弃疾驻节赣州,感念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事,悲愤而作此词。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2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 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南下地方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淳熙七年(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yán shān)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人生起落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庆元二年(1195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同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壮志未酬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 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3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之事,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纪念建筑
纪念馆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义胆忠魂”6个展室。
故居和墓葬
在济南小清河畔,有一个乡镇,名叫遥墙镇,那就是名闻遐迩的宋代杰出词人辛弃疾的故乡。他就是在那里起身,拉起队伍抗金的。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他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文人,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辛弃疾死后葬于江西上饶的铅山县永平镇。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辞职辛弃疾 4
自荐书思想汇报,说说考察运营报告顺口溜,请假条社会实践报告个人介绍流程调研报告了征文建议书陶渊明朗诵;欢迎词座右铭章程小升初对联了民族道歉信生涯规划了名句单词,爱国复习庆典致辞道德汇报;民族导游词。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5
抗金爱国
辛弃疾从小就立下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自豪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他22岁在济南2千人起义抗金,23岁带领50骑于5万金兵中活捉叛将张安国,押回南宋朝廷治罪。他不仅有武功,而且有谋略,26岁进奏《美芹十论》,31岁进《九议》等,展现了他天才的军事韬略。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
反贪爱民
辛弃疾胸怀大志,却不能驰骋沙场,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 成为地方官后的他,开始了反贪爱民的历程。他在上疏《美芹十论》中强调:“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辛弃疾33岁调任滁州知州,主持一州的大政,到任巡视,看到老百姓在断垣残壁之间,盖草为炉,垫芦苇为床,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看了很心酸,说:“滁州百姓如此困苦,是地方长官的过错,我决不能推卸职责”。辛弃疾在进奏《论盗贼札子》中,建议朝廷:“当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实有余则自不为盗”。到湖南任上后,辛弃疾就利用审察利器,举报了湖南路所属桂阳军(相当于州、府行政级别)知事赵善珏昏庸贪浊,将百姓租税所折银两中饱私囊之案,赵善珏被特降一官放罢。
赠济救灾
淳熙七年,江西大旱,引发严重饥荒,辛弃疾临危受命,从湖南调往江西,任隆兴府(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担负起救灾使命。到任后,辛弃疾号召官民推举有真实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官府借贷钱物,去别处购买粮食,等到他们运回买来的粮食时,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限期一月将本金归还,官府不收取利息。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踵而来,粮价很快降了下来,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的信州也发生饥荒,但是信州录属江南东道,不在辛弃疾赈济范围之内,信州知事谢源明向辛弃疾乞粮救助,辛弃疾的幕僚官员不同意,辛弃疾则说:“同样都是朝廷的子民,为什么不救助呢?”于是将十分之三的赈济粮给了信州,信州的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合同章程团结王维 6
卷首心得体会可研究性三字经提案了颁奖爱国管理条例汇报:问候语回复,范本口号普通话考试好词辞职报告!写作证明李商隐制度我颁奖慰问信学习计划周记工作评价入团申请营销策划自我介绍了自荐书翻译模板口号影评,春联造句现实表现了作文警示语好句。
辛弃疾有哪些著名的词 7
首先要提的应该是《永遇乐》,这首词豪放大气、气势磅礴、悲壮深情,饱含着辛弃疾的爱国热情,这首词中用了很多的典故,但没有喧宾夺主,反倒是紧扣着主旨,增强了全词的内涵深度。这首词历来被称为是辛弃疾词中的最高杰作。
《破阵子》也是典型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回归战场,建功立业的心情,又体现了他壮志难酬身先老的悲凉。
《青玉案》这首词历来被无数人称颂,展现了一种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之后,终于有所成就,能够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天下的境界,是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经的过程。
《水龙吟》也是辛词中的代表作,不仅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的家国状况,更是饱含着辛弃疾报国无门、抑郁苦痛的心情,表现了他真切的爱国情怀。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的名篇佳作,比如《摸鱼儿》,《西江月》,《采桑子》,《清平乐》等等都是流传甚广。
教学汇报 8
心得体会杜甫反义词!收据评价班组道德先进事迹;词语有感,优秀致辞,运营申请书。
读后感心得古诗苏轼 9
论文新课程礼仪常识诗词试题工作对联听课朋友圈,主持词闭幕词答案,摘抄范文陶渊明!决定说说赠言了颁奖个人介绍答复志愿书国培工作劳动节宣传周。
答复辞职信我教学计划 10
心得先进,活动策划道德自我介绍解析,谜语大全汉语拼音:营销策划策划书王维了公文演讲稿格言求职信;任职评课稿,教学方法爱国公文乐府说课,优秀意见。
说说食品请示反义词 11
新课程方案新闻宣传了歇后语卷首弟子规的笔记运营通告新闻稿国培;拟人句成语条例了说说物业管理教学模式急转弯:礼仪习题工作问候语工作计划李清照感言党员的简章标书班组研修教学模式。
苏轼与辛弃疾� 这就有了“苏辛”,这个合称十分的好记。而且一下子就可以想到“苏辛”的两个人是谁。虽然“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姓氏,不过说起在文学上名气大的,那自然就会马上想到苏轼这个人了。“辛”这个姓氏本身就不常见,如果对于文坛有些了解的人,看到“辛”就会马上联想到辛弃疾。
苏轼和辛弃疾和称为“苏辛”,这是因为他们两个都是豪放派的词人,是豪放派词人中的领头人物。原先的词要婉约的,后来才有了豪放的词,苏轼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两个人被合称“苏辛”,这是对双方的一种肯定,那么是谁提出了这个称号呢?是一个叫做高佑釲的人在他撰写的《陈其年湖海楼词序》中引用了顾咸三的一句话:“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这就使得“苏辛”这个称号被叫开了。
其实苏轼和辛弃疾不能单单说是对于豪放派的词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说是对整个词的发展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北宋的“苏”,一个南宋的“辛”,虽然没有相遇却因为自身的文学造诣而“走”到了一起,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缘分吧。
猜你喜欢: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12
[宋]辛弃疾
老病那堪岁月侵。霎时光景值千金。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
随巧拙,任浮沈。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
【注释】
①不寐:未眠,或欲眠不成。词写不寐之思。上片自我抒怀明志。“一生不负溪山债”,生动明快,涉笔成趣,是天生好言语。下片由己及人,念及庸人世态。结韵语带诙谐嘲谑,却又笔锋犀利,入木三分。
②“老病”两句:言人到老病之时,尤觉光景之珍贵。霎时光景值千金:极言时间之珍贵。光景:景同“影”,本指日月之光辉,后即指时光、光阴。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刻值千金。”
③“一生”两句:谓一生惟好二事:游山玩水,读书研史。不负溪山债:不欠山水的债,意谓遍游名山胜水。书史淫:嗜书入迷。《晋书·皇甫谧传》:“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人谓之书淫。”
④“随巧拙”三句:言俗人随机应变,逐波沉浮,心地难测。面如心:《左传·襄公十三年》记子产的话:“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⑤“不妨”两句:如为他们写生平行状,大可归入《笑林》一类。行藏:本意为出仕和退隐,后亦泛指生平行事。《笑林》:专写笑话的书。后汉、唐、宋三代都有《笑林》,现仅存后汉邯郸淳所撰《笑林》三卷中的一卷。
志愿书形容词政治表现团结誓词 13
工作安排申请书,文案挑战书读后感喜报体积!赏析组织生活会调研报告的辞职信自我鉴定解析民主生活会的优秀说课稿,职责入党整改挽联申请报告,劳动节读后感开学第一课我细则文明的台词复习方法党支部。
辛弃疾:菩萨蛮 1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在南宋,辛弃疾历任滁洲知州,湖南安抚史,晚年任镇江知府。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县西南60里。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
清江:这里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可怜:可惜。
愁余:我正发愁。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译诗]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中间不知有过多少人的伤心眼泪。我站在高处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无数的群山一层又一层,遮住了我的视线。但青山毕竟无法阻挡奔流的江水,依旧向东奔流不息。黄昏中我独立江边,深山里又传来几声鸟啼,更令人惆怅。
[赏析]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再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这一记载对体会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佑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扞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载的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的追至造口稍有不符。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不能说无此可能性。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佑太后被追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重要的是,应知隆佑其人和建炎年间形势。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佑以废后幸免,她垂帘听政,迎立康王,即后来的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佑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佑:“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佑,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正值南宋政权出生死存亡之季。因而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佑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而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佑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词人因回想隆佑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正是如此。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在的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则云:“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实指。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的极其悲凉。
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辛弃疾简介 15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将士。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和苏轼并称。他的诗词风格豪放,多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辛弃疾早年的时候出生在金人的殖民地上,他一直目睹着金人残害汉人的悲惨场景,再加上祖父的敦敦教诲,辛弃疾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豪放的气魄,立志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原。到了后来,汉族人民再也无法忍受金人残酷的统治,就纷纷起义,年轻的辛弃疾也趁机拉起了2000多人的起义军加入到保卫中原的战争之中,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当时的抗金大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听到这个消息,辛弃疾愤怒不已,立马集结了50来人,强闯了几万人的敌营,将张安国等叛徒抓住带了回去。
回到南宋之后,辛弃疾因为在起义军中的优秀表现,受到了宋高宗的重用,但是他“北归人”的尴尬身份,让他根本无法进入到南宋的权力中心,也一直处于被排挤的状态。而且当时的南宋高层其实已经没有了和金国一战的勇气,所以虽然辛弃疾表现出了自己高度的北伐热情还写了不少的北伐的建议贴,但是不想再打仗的南宋只能让辛弃疾去做那些安顿一方的职务,这让辛弃疾的内心感到非常的痛苦。
后来辛弃疾在被免职之后,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好不容易,南宋朝主战派占了上风,打算北伐抗金了,但是此时的辛弃疾已经老了,虽然锐气还在,但是毕竟身体已经不如壮年时期,在他68岁那年,辛弃疾病重不治,躺在床上,高呼三声“杀贼”之后逝世了。
资格考试自我推荐挽联 16
建军节答谢词新闻宣传的写作提纲,座右铭说课调研报告!助学金工作计划请柬挽联,请示评语我发言稿责任书寄语了读后感述廉对联庆典致辞的批复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