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李白的古诗(优秀5篇)正文

《李白的古诗(优秀5篇)》

时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

李白的古诗 1

古诗《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王子耽玄言,贤豪多在门。好鹅寻道士,爱竹啸名园。

树色老荒苑,池光荡华轩。此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

扫拭青玉簟,为余置金尊。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

何时复来此,再得洗嚣烦。

作品赏析

【注解】:

你就像王羲之,喜欢老子的深奥哲学,所以往来皆鸿儒,堂上满豪杰。

想赏鹅时就找山阴道士,写几个字给他就是,也像王子猷喜欢看竹子,如人家竹林,然后长啸而去,连招呼都不跟主人打一声,你王家人真都是性情中人。

现在你的园林也不错,花园里树色苍劲,水池波光粼粼,摇荡着高楼华阁的倒影。

在你华美的客厅欣赏明月,使我想起这里以前的主人,晋朝的陆机,也是个性情中人。

你为我铺上青玉片编成的凉席,为我用金杯斟满美酒,一片古老心肠。

我不醉就是对不起你!醉后你又留我住宿,还叫几个花枝一样的,黄莺一样的——我就不说那么清楚了——陪我。

玩尽兴了,什么时候想起,我还会来的`真是个消除郁闷的好地方!再见!拜拜!我没有醉。

李白的古诗 2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此二句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个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显然是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如果长安招引他,他会不随众鸟高飞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如何?我们也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诚如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传独坐之神。”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

李白的古诗 3

1、公无渡河(唐代-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páo)哮(xiào)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yáo)咨(zī)嗟(jiē)。

大禹(yǔ)理百川,儿啼不窥(kuī)家。

杀湍(tuān)湮(yān)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sǒu)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2、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唐代-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3、九日龙山饮(唐代-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zhú)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4、九月十日即事(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日(唐代-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zhuó)流霞,搴(qiān)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shāng)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6、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唐代-李白)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

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

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7、戏赠杜甫(唐代-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lì)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8、送岑征君归鸣皋山(唐代-李白)

奕世皆夔(kuí)龙,中台竟三拆。

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探元入窅(yǎo)默,观化游无垠(yín)。

虽登洛阳殿,不屈巢(cháo)由身。

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9、灞陵行送别(唐代-李白)

送君灞(bà)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càn)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què)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lí)歌愁绝不忍听。

10、南阳送客(唐代-李白)

斗酒勿为薄(bó),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11、送杨山人归嵩山(唐代-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sōng)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duō)仙草,菖(chāng)蒲(pú)花紫茸(róng)。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12、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唐代-李白)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

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ruì)。

我行送季父,弭(mǐ)棹(zhào)徒流悦。

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惜此林下兴,怆(chuàng)为山阳别。

瞻(zhān)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

13、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唐代-李白)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qì),素以烟霞亲。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zī)磷(lín)。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huì),衰老相凭因。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14、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唐代-李白)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

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

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15、别东林寺僧(唐代-李白)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lú)山远,何烦过虎溪。

16、江夏赠韦南陵冰(唐代-李白)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chú)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三色一作:三巴)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duò)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yuān)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sēng)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zhào)讴(ōu)。

我且为君槌(chuí)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17、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8、赠柳圆(唐代-李白)

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

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夫子即琼(qióng)树,倾柯(kē)拂羽仪。

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19、赠郭季鹰(唐代-李白)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20、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唐代-李白)

王子析(xī)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yáo)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21、赠裴十四(唐代-李白)

朝见裴(péi)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yuán)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pái)徊(huái)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22、送贺宾客归越(唐代-李白)

镜湖流水漾(yàng)清波,狂客归舟逸(yì)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23、赠别从甥高五(唐代-李白)

鱼目高泰山,不如一玙(yú)璠(fán)。

贤甥(shēng)即明月,声价动天门。

能成吾宅相,不减魏阳元。

自顾寡筹(chóu)略,功名安所存?

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

枥中骏马空,堂上醉人喧。

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

闻君陇西行,使我惊心魂。

与尔共飘飖(yáo),云天各飞翻。

江水流或卷,此心难具论。

贫家羞好客,语拙觉辞繁。

三朝空错莫,对饭却惭冤。

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阔。

蓄积万古愤,向谁得开豁(huò)?

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

忽见无端倪(ní),太虚可包括。

去去何足道,临歧空复愁。

肝胆不楚越,山河亦衾(qīn)裯(dāo)。

云龙若相从,明主会见收。

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

24、客中行(唐代-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hǔ)珀(pò)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25、口号赠征君鸿(唐代-李白)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kuài)稽(jī)。

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

云卧留丹壑(hè),天书降紫泥。

不知杨伯起,早晚向关西。

26、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代-李白)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7、侍从游宿温泉宫作(唐代-李白)

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

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

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

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

28、古风·其五十九(唐代-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29、折荷有赠(唐代-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qú)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yàng)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chàng)望凉风前。

30、咏桂(唐代-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31、秋下荆门(唐代-李白)

霜落荆(jīng)门江树空,布帆无恙(yàng)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lú)鱼鲙(kuài),自爱名山入剡(shàn)中。

32、秋思(唐代-李白)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sài)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huì)草摧。

3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34、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唐代-李白)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35、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唐代-李白)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qí)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洛阳苏季子,剑戟(jǐ)森词锋。

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qióng)。

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36、白马篇(唐代-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ān)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páo)。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náo)。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áo)。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táo)。

叱(chì)咤(zhà)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37、独漉篇(唐代-李白)

独漉(lù)水中泥,水浊(zhuó)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wéi)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xī)象,绣涩苔(tái)生。

国耻(chǐ)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chī)鸢(yuān)。

为君一击,鹏抟(tuán)九天。

38、临江王节士歌(唐代-李白)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燕鸿苦。

风号沙宿潇湘浦(pǔ),节士悲秋泪如雨。

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壮士愤,雄风生。

安得倚(yǐ)天剑,跨海斩长鲸(jīng)。

39、望月有怀(唐代-李白)

清泉映疏(shū)松,不知几千古。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chóu)人心。

40、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唐代-李白)

飘飘江风起,萧飒(sà)海树秋。

登舻(lú)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yǎo)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huì)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kàn)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41、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唐代-李白)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cāng)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hè)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zhǔ)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tì)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què)。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42、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唐代-李白)

昔闻颜光禄,攀龙宴京湖。

楼船入天镜,帐殿开云衢。

君王歌大风,如乐丰沛都。

延年献佳作,邈与诗人俱。

我来不及此,独立钟山孤。

杨宰穆清风,芳声腾海隅。

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

鹢首弄倒景,峨眉缀明珠。

新弦采梨园,古舞娇吴歈。

曲度绕云汉,听者皆欢娱。

鸡栖何嘈嘈,沿月沸笙竽。

古之帝宫苑,今乃人樵苏。

感此劝一觞,愿君覆瓢壶。

荣盛当作乐,无令后贤吁。

43、春日独酌二首(唐代-李白)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huī)。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miǎn)怀沧州间。

且对一壶酒,澹(dàn)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44、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唐代-李白)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zhè)空。

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lóng)。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biān)访前途,获笑汶(wèn)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45、古风·秦王扫六合(唐代-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kuài)稽(jī)岭,骋(chěng)望琅(láng)琊(yá)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wēi)。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nǔ)射海鱼,长鲸正崔嵬(wéi)。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qí)鬣(liè)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46、流夜郎题葵叶(唐代-李白)

惭(cán)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47、杜陵绝句(唐代-李白)

南登杜陵(líng)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48、劳劳亭歌(唐代-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gě)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zhǔ)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49、山鹧鸪词(唐代-李白)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zhè)鸪(gū)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xù),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zhì)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jǐ),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50、流夜郎闻酺不预(唐代-李白)

北阙(què)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xiá)荒。

汉酺(p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51、赠升州王使君忠臣(唐代-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jiā)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hóu)嬴。

52、来日大难(唐代-李白)

来日一身,携粮负薪(xīn)。

道长(cháng)食尽,苦口焦唇。

今日醉饱,乐过千春。

仙人相存,诱我远学。

海凌三山,陆憩(qì)五岳。

乘龙天飞,目瞻(zhān)两角。

授(shòu)以神药,金丹满握。

蟪(huì)蛄(gū)蒙恩,深愧短促。

思填东海,强衔一木。

道重天地,轩师广成。

蝉(chán)翼九五,以求长生。

下士大笑,如苍蝇声。

53、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唐代-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

54、答杜秀才五松见赠(唐代-李白)

昔献长杨赋,天开云雨欢。

当时待诏承明里,皆道扬雄才可观。

敕赐飞龙二天马,黄金络头白玉鞍。

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

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

路逢园绮笑向人,两君解来一何好。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朓望长安。

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

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此中岂是久留处,便欲烧丹从列仙。

爱听松风且高卧,飕飕吹尽炎氛过。

登崖独立望九州,阳春欲奏谁相和?

闻君往年游锦城,章仇尚书倒屣迎。

飞笺络绎奏明主,天书降问回恩荣。

肮脏不能就珪组,至今空扬高蹈名。

夫子工文绝世奇,五松新作天下推。

吾非谢尚邀彦伯,异代风流各一时。

一时相逢乐在今,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

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

55、有所思(唐代-李白)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yú)。

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péng)壶。

长鲸(jīng)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56、效古二首(唐代-李白)

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

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

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

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

归时落日晚,蹀躞浮云骢。

人马本无意,飞驰自豪雄。

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

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

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

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

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

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

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

57、赠僧朝美(唐代-李白)

水客凌洪波,长鲸(jīng)涌溟海。

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高价倾宇宙,馀(yú)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hè),萧然若空无。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qū)。

58、胡无人(唐代-李白)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jīn)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huò)嫖(piáo)姚(yáo)。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xiá)。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lǔ)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máo)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sài)傍(bàng)。

胡无人,汉道昌。

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9、永王东巡歌·其二(唐代-李白)

三川北虏(lǔ)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jiā)。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60、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唐代-李白)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jiào)。

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tuí)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qiào)。

四海望长安,颦(pín)眉寡西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我垂北溟(míng)翼,且学南山豹。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忽思剡(shàn)溪去,水石远清妙。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jiào)。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无以墨绶(shòu)苦,来求丹砂要。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61、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唐代-李白)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gé)竟谁许,长吁(xū)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yì)。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luán)辇(niǎn)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jū)。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zhāng)紫绶(shòu)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62、东山吟(唐代-李白)

携妓东土山,怅(chàng)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hān)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qǐ)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63、对酒忆贺监二首(唐代-李白)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zhé)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chì)赐镜湖水,为君台沼(zhǎo)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yǎo)如梦,凄然伤我情。

64、淮海对雪赠傅霭(唐代-李白)

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

梅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

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65、春日忆李白(唐代-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军。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66、沙丘城下寄杜甫(唐代-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67、东鲁见狄博通(唐代-李白)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谓言挂席度沧(cāng)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68、苏台览古(唐代-李白)

旧苑(yuàn)荒台杨柳新,菱(líng)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69、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唐代-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的古诗 4

古诗《代美人愁镜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

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

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

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

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时将红袖拂明

月,为惜普照之馀晖。

影中金鹊飞不灭,台下青鸾思独绝。

稿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来无年。

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

作品赏析

【注解】:

⑴《太平御览》:《神异经》曰:昔有夫妻将别,破镜,人各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镜化为鹊,飞至夫前,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

⑵《女红馀志》:淑文所宝,有对凤垂龙玉镜台。淑文名婉,姓李氏,贾充妻。

⑶《韵会》:“铅粉,胡粉也,以铅烧炼而成,故曰铅粉。”

李白的古诗 5

目录

作品简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作品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品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⑵玉笛: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故园,指故乡,家乡。

作品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作品鉴赏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作品点评

明代桂天祥《批点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次句不独流逸,亦且稳定。看他下句下字,炉锤二妙。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前首(按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倒,此首顺;前首含,此首露;前首格高,此首调婉。并录之,可以观其变矣。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清代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与杜甫《吹笛》七律同意,但彼结句与黄鹤楼绝句出以变化,不见用事之迹,此诗并不翻新,探情自见,亦异曲同工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下句下字炉锤上妙,却如信笔直写。后来闻笛诗,谁复出此?真绝调也。

清代朱宝莹《诗式》:此首闻笛与前首听笛(按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吹笛》)异。听笛者知在黄鹤楼上,故有心听之也;闻笛者不知何处,无意闻知也。开首“谁家”二字起“闻”字,“暗”字起“夜”字,“飞声”二字起“闻”字。二句“散”字、“满”字写足“闻”字之神。三句点“夜”字、便转闻笛感别,有故国之情。曰“何人”,即己亦在内。不必定指自己。正诗笔灵活处。(品)悲慨。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春宵人静,闻笛声悠扬,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

现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此与《黄鹤楼》诗异:《黄鹤楼》是思归而又闻笛。此是闻笛而始思归也。因笛中有《折柳》之曲,忽忆此时柳真堪折,春而未归,能不念故国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