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演讲稿 (最新6篇)》
李开复励志的演讲中,希望和大家讨论一下,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未来的你可能成为什么样子。你观看过这一期的李开复演讲吗?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李开复演讲稿(最新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李开复演讲 篇1
篇一:李开复演讲稿
李开复*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12年3月24日
今天我讲的一个观点是,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比较贫困的家庭,很多父亲都给予很大的期望,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学校里面大家有老师照顾,有所谓的专家,所谓的讲师说规划该怎么做,但是在这里要告诉大是那些所谓的职业规划,规划十年二十年都是有意义的,那只是为了骗钱,所以大家一定要追随自己的选择,不去让别人规划你的道路。别会你更了解自己,别人不可能会比你规划更合自己。至父母亲,他们对是无件的,但是他们很可会用经过时了眼光看待自己,来帮你们引导,不一定是合的。老师一定也是会引导的,但老师也可能是过时的。他为你应该去工作,应该去考研。这些都已经不对了,毕竟们的国家在改变和发展。那么面的时间我就用我自己例子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生应该
其实我想我的第一个大的人生的选择是上大学,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修的法律,那个时候在美国最被认可的个职业是律师和生,父母认为,在社会里这两个职挣钱虽说不是最多,但是挣钱比较多。社会也认定律师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职,医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所以当我对我来说就跟你们大学的时候对自己的*是一样的,并没有太多的过我怎么做。但是读了一年以后,我发现那些法律*的东西真的好枯燥,也课堂上睡觉,将来做律师,就在法治社会帮助人去运用法律,便是一个xxx,他有罪,作为师也要在庭上为他做辩护,其实只有这样社会能得到公发挥。但是我就觉得做律师好累。而且会觉得良心上的不平衡。所以时也是[务业",在校学了好多的艺术、音乐、体之类课,来当我触到算机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的一东西,不仅仅一编程问题,这样的一台机器以及硬件和软件,在未来不久的时间里他是有能他来模的功能,有可能来帮助人扩建他们的思,它有可能成很好的工具。当时我就做了生的第一个选择,如果说我要持当一个师,那么不成功的话只能做一个差律师,及时做的还称得上是一个一般的律师,我也会觉得不快乐。所以我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义无顾的选,我想去改变这个世界,去掘去发现我
后来我进入了苹果公司,因为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我当时刚进去的时候还是一个程序员,个设计开发者,直到有一天苹果的一个司告诉我说,开复啊,我想让你当管理者,他说,你在公人缘其他方面都挺好,可以尝试一下一个管理者。我当时就是一个设计员,也从来没想过要进管理层,而且我在理的识并不是很了解,其实那天他并不是求我给他答复,可以思一下。但我几乎没什么犹地说好的。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选择。一个好的理者不仅仅需要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我之所以选了进入管理层因为我觉得,个人的贡献还是很,当然当你成功带领了个团队之后再做出贡的时候就会是一个较大
80年代的*可以说还处在留学热的风潮中,可以看看大的高校里,一般大家是争着抢着出国,这跟历史上不一样,历史上那么被派往国外的学童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富人的子弟还是留在家的,但是那个时候不一样,一般好的人才都是要争着出国啊国美国啊。特别是美国。后来就是想着绿卡啊什么的,是很少有人想着要回国,也觉得回国是个傻事情。但是后来我就觉得,国将来会强大的,会有发展的。所我就回国。当我把这些消息透露给周围的人时,当然多数是出来的留生,他们都觉得不思议,甚在苹我挖回来发展的几个朋都得我好傻,弃这里那么好的机会回国。但是我就是觉得*一定发展的好,我就毅然回国了。这是人生的第个比较重要的选择。当我回到*之后,进了微软。当时也和大陆的青年们有所交流,但对我触动很大的事一个清华的学生,他对说,我将来就是要当你样的人。我顿时很好奇的看他。我
样的人呢?他就告诉我说,就是坐在那里就会有大把大把的钱到手的人。我说。,太可思议,怎么说也他也是受过等教育的人,他为么会有这种思想,我就觉得*的年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很不解。后来我就写了一封信,但是写信的时候也想到会有多大的影响,而我在准备发表之前还将信讲给了司的董事会,他们讨论一下要不要将这封信发表出去,他觉得如果表出去造成影响会对会对公司的形象造成影响。他们后来告诉我说,是不要发表了,哪怕是你演讲来也好,发表还是就算了吧。因为们看过信之后觉得我说的60%按照美国思想,而我要告诉对象是*学生,太适。我回到里,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因为信我都已经写出来了。总觉得应该表,所还是后总决定信发表出来。大家可以再<光日报>看到时我发表那信--<给*青年学生的一信>,当然你会看到我文章开头加了一句话:本文只是个人的想法,与公司的业务等无关。没想到后反应还挺强,但也幸好,并没有出现危害公司的事情。再到后来,我对*青年学生有了更多的接,也写了之后的第二封信、第三信等。再来有人说写几本书吧,我也就写了几本,前些年也做了讲,再到现在的微博的交流,都一直没有间断与大的交流。是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人在世,只是为了财富,还有你的兴,你的爱好,
(本段录音丢失不详细描述)再后来,*确实展的很,我进行了又一次择,我选择了退出软,建立了现在的创新工,为那些年轻人提供创新的
其实我的这些经历可以用乔布斯的话来总结。他说,人生的路就是一个个点连来画出的一条优美的曲线。我结这句话就是有个条件,一个是点,每个点都可看做是你追随你自己的心做出选择的时候点出来的。第二,这条线是不可能前画出来的,是不能规划。因此看,那些有特别明确的划的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你选择的时候你是不道要发生什,就像乔布斯,大家都不会想到乔布斯当年大学的时候选修了门课--书法。也就是对历史的书法有所学习。到了后来他在果,就觉得当时的那些字体不看,就想如果用户可以自己设定自己自想要的法该多,进行发研究了有关书法的程序,并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他的点。谁没想到来他会将书法用进来,这就是说是不可预的。因,果感觉自应跟着自己的心走一条新的路勇敢走下去,走出条新(心)路。当然我说的追随自己的心是在重要的事情上面,不是说每都追最自,你今天追个朋友,明天吃顿大餐,天睡懒觉天天追随自己的心,那就太糟糕。所以大学里还是要踏踏实实好每门课。我这三十年来也就是做了我自己比较重要的五六次,平均下来也就是五六年一次,当你40岁,50岁哪60岁的时候再回顾的候,再各看似相关的点连起来,就会感到,我追随
一个人,你是不是能成功,你是不是能得到人认可,你是不是能够适应这个代。跟你这个人是很有关系。我们正处在一前所未有的时代,*的改革放,*的市场发展,我们才刚刚开始,如果说*的150年复兴是大幕的话,这个大幕在刚开始拉开,刚刚卷起,我未来的能力就是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会是美国的不多倍。没有哪一代像我们这一代获得知识如此的便宜。没有比今天更加,因此相信这个时代,相信时势的力量。你看当年马云和4同学竞选卡巴斯基的实习资,5个人,只有他没选上,但是他还是在后来手缔造巴,还有新东方的俞敏洪,在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挂着家里草子的照。所以是时代就了一批成功的人。这是我和大分的一个事。二点呢,就是人生的经历许你迷茫徘徊,有能是因为*带来的,由于社会不公带来的,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带的,我在美书的时候就发现那些美国人长得高大大人又帅,家里又有钱,更重要的是家学习还刻苦,当时我也是就得这没跟人家比呀,人家每方面都是那样的好。现在我得人生中那个时候有那些想法很正常,在这正常态之下呢,一定要有股力量,不是仰吧,但是差不多,要相自己会改
相关信息:
有关创业
建议我们不要创业。因为大学生高科技反面业基本是失败是必然的,功是偶然的,相来说,服务业行业成功的概率会高点儿。但是也不会
看待自己有没有创业的
1、是不是看得懂趋势。(例如优酷、雅的老板,他得懂趋势的候已经40多岁了)记住势在先,人
2、是不是有经验和执
3、是不是有非常深的*知识及自己是不是博
在此强调,开复先森建议我们大学生不要易创业!千万不要易的去创业尤其高科技产业![创业失败几乎是必
李开复演讲 篇2
篇2:李开复演讲稿
导读: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我想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把我从小到大的过程描述给大家听,我会从中提炼出[十个启发",是我经过了40多年接近50年的人生生涯后,感到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东西,也希望对在座20岁的你们有同样的启发。
(一)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
我出生在台北一个非常大的家庭,排行老七。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我的爱有决定*的影响。我的母亲,她对我的爱是一种支持的爱,是一种容忍的爱,是一种夸奖的爱。我在小时候非常顽皮,如果说我今天有一点创意,或多或少可能来自于我的顽皮,而我的顽皮则绝对来自我母亲的包容。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睡觉,有一天我就异想天开,把全家的钟和表都拨慢了一小时。第二天所有的姐姐起来,气死了,上学的迟到,上班的迟到。只有我妈妈,当她看着我的时候,我感到她的眼光里,有一丝夸奖。可能她觉得这个孩子固然顽皮,但是还蛮有创意的。
我的父母亲从小就告诉我说,应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于是有一次,当邻居跟我们说他的池塘里面有100条鱼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去小心地求*。因为鱼游来游去,很难数。于是,我就想到了更大胆的一个方法,把池塘里的水放光。放光了以后,一数就知道了,只有50多条鱼。当邻居来兴师问罪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我的母亲一边在赔罪,一边还是有那么一份得意。
母亲对我的包容我非常感谢,但是我最感谢的是他们对我的放权。我觉得人生在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被动,不够主动,不知道自己的*掌握在谁的手里。尤其是在座的同学们,你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时代,很可能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思走,按照老师的意思走,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机器,是一个附属品,他们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非常庆幸我有一对开明的父母。
还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在四五岁的时候,我跟父母亲说,我不想上幼儿园了,我要上小学。他们明确地跟我说,我支持你,只要你想好,允许你早一年上小学,但是你也要负责任,你要考好。这是一个开明的父母亲对我的巨大影响,也让我有了自信。早读一年晚读一年没有差别,但是孩子的自信是无价的。
当然父母亲也不是永远放纵的。犯了错还是要惩罚,而且惩罚还是很严重的。有一次,我在亲戚面前夸口每一次都考100分,但一个多星期以后我考了90分拿回家。当时我母亲一句话不说,把我**地打了一顿。我不服气。然后她跟我说,你自信,我鼓励你,但是你自大,我就打你。自大就是不谦虚,谦虚是*人5000年来的美德。我**地打你一次,就是要让你知道谦虚是我们必须有的一种美德。
所以我的第一个启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终于理解了,我们要自信,但是在自信中必须要谦虚,不是自大,不是自夸,这才是*人应有的合适的自信。
(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我哥哥在我1岁的时候去美国读博士,我10岁的时候他回到*。他看到*当时的应试教育,觉得还是带我到美国去比较合适。我母亲又一次给了我选择,她告诉我说,美国有很好的教育,我希望你考虑去美国受教育。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走,也是你的选择。当时我选择到美国做小留学生。母亲连续7年,陪我到美国,她每年一半的时间都在美国,让我度过一个非常幸福的不孤独的小学生涯。
在美国的环境里,我感觉又学到了很多。我的老师对我非常照顾,老师们都经常鼓励我,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当我有什么事情做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夸奖我,鼓励我。有些科目我读的不好的时候,他们居然告诉我说这个历史啊,化学啊考试可以带回家去考,信任你不会偷偷看书。这句话也让我非常震撼,老师不是在怀疑我、监视我、监督我,而是在信任我。在他们的信任之下,我感觉我有一份非常大的责任,我绝对不能*。在这样轻松、鼓励、支持的环境下,我从一个刚到美国非常害羞的小男孩,慢慢变成了一个更自信的好学生。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做了第一次的创业。在创业导师的辅导之下,在学校的课程里面做了一个尝试*的创业。我们拿着一根根钢管,做成花*拿去卖钱。我们一帮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之下,做出了几百套管,然后拿回去卖给了自己的父母亲,是靠这样赚钱的。做了一个学期后觉得这么赚钱,不是真的针对用户的需求做的。所以我又报读了这个课,我觉得我还需要再做一次。什么事我觉得都应该做好。第一次我做的是销售副总裁,第二次我做的是销售总裁。我把我的理想告诉了我的同学们,我们在学校了解同学们的需要。当时同学们不满意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成50分钟。我们就设计了一个t-shirt,上面有一行字:i want longer lunch。longer lunch是一条腊肠*,非常的长,很可爱,人见人爱的一条*。这个t恤卖得非常好,我们成为了所有的高中创业里的第一名。
高中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对我的影响是它的人文教育。在哥大,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学哲学或者音乐艺术等等。如果有人问我开复你怎么会写书啊,你的书里还有那么一点点人文思想,那么很大一个程度都是来自于我在哥大的学习。我还建议老师,我们应该读点*的书。很多人问开复你11岁到美国怎么还能写中文呢?还用孔子、庄子,一定是别人帮你写的。至少还有一点*据,我学过文言文。但是学过不一定记得,不过还有google在么。如果你只记得一段,学而时习之,你打进去,google一下,就出来了。
很多同学经常会碰到,当你碰到你没有兴趣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应该更多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就要多尝试。尝试很多不同的你可能有兴趣的东西。相信你总会找到的。再给你一个秘诀,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往往你的兴趣就是你的天赋,你的天赋就是你的兴趣。当时我就发现我的兴趣其实就是计算机。因为我在学计算机的时候我发现我学得特别快,编程也特别好,周围的人都特别佩服我。所以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真谛,下一个启发: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用英文说就是:you will love what you good at , you will good at what you love 。因为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别人就会夸你,你做这件事情就会更有成就感,所以你就会产生兴趣。如果一件事情你有兴趣,你就会整天在想,吃饭洗澡睡觉都会想,于是你就会觉得那是天赋。
(三)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83年我在哥伦比亚毕业,进入了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我们的系主任,nick教授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第一次见到他就问他,nick,你对我们的博士和博士论文有什么要求?他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他说,我希望你毕业的时候你的毕业论文在你的狭窄领域里成为世界第一,你的博士论文在你的狭窄领域里成为最好的博士论文。然后我又问他,以后我带走的最重要的资产,是不是就是这篇论文呢?他说不是这样的,因为今后,这篇论文的99%你都不会再碰了,不会再延伸它了,你大概只有1%的可能会延伸它。其实做博士论文的真正意义不是做出一篇理念,而是在做这个论文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如何思考,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未知的问题,把他化解为你的一部分,然后用科学的方法,用数据的方法去回答,然后*这个假设。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每一个科学的思考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方向。
我们*人常说传道解惑,确实老师要传道解惑,但是他告诉我们的是思考的能力比传道更要重要。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个教育家说的。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你把一切的知识都忘光的时候,剩下来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叫你把东西都忘光。忘光后还剩下什么?就是学习的能力。因为同学们在大学的时候有老师带着你们思考问题,大学毕业后就没有老师了,所以你在大学要学的不是老师如何把技能交给你们,而是学习的过程。当有一天没有老师了,我依旧能学习,这个目标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我的博士论文是语音识别,我做出了这个结果。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导师叫我做的是用专家系统来做语音识别。我也作了一篇论文,但是发现专家系统不能成为我在该领域非常重要的成果。我认为,还有更好的结果。我多次摸索之后发现,用统计的方法有可能有更好的成果。这是我当时面临的一个十字路口。当我发现我的导师是错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应该接受他告诉我的专家系统没错,还是委婉地问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希望他夸奖自己的方法?还是我应该有建设*地告诉他,我不认为这条路走得通,我应该走其他的路?当时我勇敢地追随我心里的感觉和一些用数据告诉我的*。非常客气地私下向他提出,我不认为你的方法合适,我希望走另外一条路。
我的导师和他的回答深深地影响了我。当时他问完了,想了一下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句话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很奇怪,不同意为什么要支持。多年后,我的导师得到图灵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科学的领域,我们要有胸怀,每个人都是站在同样的起点,都是同样的,所以我没有权利去否定其他人。如果开复认为这个方法是好的并且有*去做,那么我与其否定他,逼他用我的方法做,我更应该支持他,因为他成功的概率和我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他要做他有*并且认定的事情,他会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去做,那么他也会成功的。导师给予我的支持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还有经费,机器等,最后终于让我做出来了,我成功了。
我记得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同意你,但是我用我的生命来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那只是一个言论自由的一句话,但我导师的这句话比言论自由更加重要。他是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不但捍卫你发言的权利,还支持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这种胸怀其实是一种引导,这是我在他身边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未来在管理里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他的支持之下,我终于做出了非常好的一批实验。这个语音识别也成了我们公司今天的产品基础。当时做完语音识别之后,语音识别的论文在纽约时报上也有所报道。
(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碰到了一些挫折。比较大的一个挫折是在一个暑期的时候,我去教一帮天才的高中生如何编程。只有短短的八个星期,我教会了他们编程。我每天早上八点到学校,下午到实验室去修复他们的程序。八个星期过后60个学生全部都学会了编程。当时我自我感觉非常的好。我去系主任办公室的时候,发现他的书桌的角落里有一叠纸。那是同学们对我的评语--非常惨不忍睹。学生给我起了各种绰号,说每天8点起来去看开复剧场。他在上面表演,我们在下面睡觉,等等等等,各种不堪的言语都有。当时我受到这个挫折的时候好失望,因为当时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教书的,怎么就得了这么一个结果。我还认为我把这60个人都教会了好厉害啊。后来我终于理解了这60个人8星期里学会编程是因为他们是天才,不是因为我教得好。
但是无论如何我面临着这样一个挫折,我下面该怎么走?是不是应该放弃演讲,放弃教学,把我的时间投入研究,投入编程?但是我想到在哥伦比亚读大学的时候,有位哲学教授说过,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的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我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于是我就找了所有的教授,问他们,怎么成为一个很好的演讲者?他们说要互相接触。上课时就看着最后一排同学,看着他的头顶,他们以为你在看他,跟你多接触。如果发抖,上台用两只手按住讲台就看不出来了。这个习惯我到现在还没有改变,虽然今天我没有在发抖,但手还是情不自禁地放在这个地方了,因为这是老师教我的。
后来从很多挫折中学到了:不要害怕挫折,这是一个学习机会,学习如何不再犯,学习如何做得更好,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调整人生的价值观。因为挫折让你反思,因为反思让你坚定。今天回顾我的一生,我发现我最大的学习机会都来自我的挫折,而不是来自成功。对于曾经遇到的每一个挫折,如果今天你问我是希望它发生还是不发生,我可以明确地讲,我宁可它发生。因为发生了我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而学习对我受用终生。
我在学校教了两年书后,决定离开学校,加入苹果。期间,一方面做技术,另一方面找到学习的机会。这个公司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把用户排在第一位。我要感谢在苹果的六年生涯。苹果当年运营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一个科学家到管理者的变换。加入苹果的时候,我本来做的项目是新技术。有一天副总裁告诉我,我的项目被砍掉了,但要求我做另几个项目的新的经理。我说你要我做这么多人的经理,我做不来。他说,不用担心,我告诉你,是什么造就你的成功之路。它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成就,工程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你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而好的领导者受人尊敬,受人信任,而他的尊敬信任来自于他发自内心的对其他人的尊敬信任。因他的话我得到一些信心。事隔多年,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特质:他应该是一个好人,要信任别人、尊敬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
李开复演讲稿 篇3
尊敬的华委员长,朱**、顾校长,各位嘉宾:
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清华百年校庆的前夕,来这边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想祝贺清华的百年校庆,清华在过去一百年为*还有为世界贡献了非常多的人才,在我过去曾经工作过的每一个公司,从苹果、微软、google到今天的创新工场最主要的来自于清华,清华过去办校的成功,相信未来会走向自主创新,帮助*的自主创新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今天来到这里,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创新工场也是在这栋楼启动的,在18个月前我创办了创新工场,也面对很多质疑,创业是不是要用教练式、孵化式的模式做出来,非常让我欣慰的在过去短短18个月里面我们一共做了28个投资,投资了28个公司,而这28个公司一共有六百位员工,他们这六百位员工做了非常多的创新创业工作。其中至少一半已经有百万用户级的水*了,而且***好几家已经拿到了外部相当好的投资,最重要的是这28个公司在过去几个月中,申请了20个专利。当然讲了这么多,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绝对不**任何的成功。但是至少我们把第一步能够走出来了,回顾过去18个月,也非常感谢清华大学、清华科技园,还有在座的徐**、梅总对我们大力的**,还有**市*对我们的**。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在过去这18个月中创业,还有再过去的20xx年,在三个了不起的公司工作所得到的一些领悟,和这些领悟对今天的主题的一些启发。
其实我想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同样一个梦想,希望*能够达到自主创新,希望能有*制造,*创造的产品走向全世界,希望*能够从一个制造强国走进一个创业的强国。经过过去18个月的反思和思考,还有再过去20xx年在最一流的外企和最领先的**创业者在一起工作,我想做的一些反思。我觉得其实谈这些创新创造创意创业,它们***最核心的一个思想,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就是有关人才。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演讲,尤其15到20分钟不可能谈太多内容,有一个主题,大家今天想李开复讲了什么,马云(专栏)讲了什么,我希望这件事情是*走向未来,创新创造创造之路,在人才方面还需要加强。虽然清华有很多进步,但在人才方面我们可以一起做得更好。
为什么人才在创新创造创业有这么重要呢?其实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很多成功是在制造业得到的成功,所以我们会用制造的思维来看事情。但在这个时代,他们生产的差别只有30%到50%,但是在信息时代,一个顶尖的人才和普通的人才他们的差距可能是一百倍,可能是一千倍,可能是一万倍,有时候一个顶尖人才他做的,你一千个普通人才也无法做到,一定要深度重视人才。
谈到人才,我可以谈一下在过去三个外企还有在创新工场我的一些看法和学习。人才首先是什么呢?是招募人才,招到最优秀的人才。我在几个外企学到了非常好的准则,有一句话,你招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团队的*均水*。比如有十个人,这个人比第十号要好,他过关了,但如果你在一个最优秀的重视人才的创新型的创业型的公司工作的话,你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团队不但没有退步,而在进步。
另外就是一很,一流的人会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会雇佣三流的人,因此你的公司有二流的人进来的时候,你的团队就在往三流走。一个一流的人他有足够的自信去找跟自己一样好的人,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的人。因为我对自己非常有自信,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比较差的人,他会希望能找到他能驾驭的,听话的,守规矩的,没有想法的,服从的人,当你找一个二流的人进来的时候,他再找三流的人。还有不要相信雇佣者去雇佣的人,管理者有一个弊端,就是填满办公室,有人总比没人好。他就觉得我只有降低水*,才能快速填满办公室,因为这些人毕竟能做工作,作为你的创业者,你就要有魄力来保证你的经理都达到公司的水*,这一件事情不可以随便放权给你的经理做。在外国的企业已经被接受,但在*的创业可能听起来比较新,我希望通过今天这样一个论坛,能传播这么一个理念,在创新型的企业能够合适借用引用本地化这些先进的,而且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思想。
创新工场是怎么样运用这些方面吗?比如我们找一个非常棒的创业者,我们可能会跟他在一起见面三次五次,想尽办法跟他见面,我可以想到至少五个人,我和他们每个人吃过五顿饭。创新工场的六个月我长胖了很多,最近发展得很好,有很多伙伴帮我去吃饭,我才稍微瘦一点下来。但是五个人五顿饭非常重要,因为至少有两个来到我们这,***一个就是许朝军,也是在社交领域做得非常好,其实人就是要碰撞,这种三顾茅庐的做法,无论在微软苹果或者google都有使用,在创新工场也是。
对当届毕业生我们也同样重视,去年我至少给60个应届毕业生打电话,希望他们参加我们的公司,我给他们的家长打电话,当你的孩子已经25岁了,读了接近20年的书了,父母应该放手放权来加入,我做的事情,我不是在抱怨,我认为都是值得的。我今年还会为60位甚至100位大学生跟他们交流,并不是要去说服或者是误导诱导他们来创新工场,而是帮他们找到合适他们的心理发展方向。如果那是创业或者是参与创业来学习,那就过来,如果是加入一个大公司我们也鼓励,所以这个是我认为对人才非常重要,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每一个企业的**至少应该花在20%在挖掘新的人才的方面,在创新工场前期我至少花80%的精力。
下面谈一谈管理人才,人进来了怎么管理?首先我的建议不要管理,尤其不要管,因为我们要将心比心讲,作为公司**你是聪明人,当30岁、50岁的人,当你25岁的时候你是喜欢什么样的**,用你想被管理的办法去管理你的团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聪明的人都希望被信任,被放权,既然如此,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也希望被信任被放权,所以公司**一定要记得要信任要放权。另外一个小公司越做越大,**还要亲身亲历做每个决策,这个很糟糕,这样就阻止了你的优秀员工发展。当一个公司做大了以后,ceo的责任应该是打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负责公司的文化,还有把握公司发展的方向。在我现在看到*各个领域,在座的马云先生在这方面至少从我们外部看到是做的特别优秀的。。找到正确的人,把他们放到正确的位置,作为公司大**你把文化还有公司环境管好,用他们想被管理的方法去管理他们。
还有人才进入了公司,他想得到的是什么?可能往往世俗的观点,人就是为了钱,为了出名,为了**,其实不是的。那些最有才华的人深深地了解,当他年轻的时候能够学习,能够成长,能够得到培训,这个是远远比短期的**更重要,而且就算你喜欢**,你刚开始刚走出第一步的时候,这种学习培训还是最重要的。
所以作为一个公司的**,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不仅仅是提供培训的机会,很多外企在*号称一个人身上花五千美金培训一年,但是我们要看看哪个公司愿意真正去冒险,让一个年轻人去负责一个非常巨大的产品和方向,然后把赌注压在他身上,google最成功的产品gmail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说你就是这个项目的经理,他听到吓坏了,但他做得非常好。他也非常坦诚自己的错误,跟周围的人学习。
所以在创新工场我们也提出了参与创业,以后再主导创业这个概念。因为很多大学生都看着很多成功的创业者,认为是自己的偶像,想跟他们学习。我跟他们写了一封信,我相信你们未来会有很多是创业者,但是在大学学到的东西不能让你做到所有的准备,所以你要学会创业,你如果想学习创业,可以来一个小企业。所谓经过参与,经过学习,经过参与以后你才能学到怎么样去做创业。所以在创新工场我们希望提供的环境,就是在早期的公司里,一个毕业生刚加入,可能公司就五个人,每个人什么都得学,都得做,这个就间接地把每个人做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工作。
在大公司里面可能要六个月一年才能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去学习,可能我们听过让一个人做ceo之前,先做销售再做市场,综合起来才能做**。但在小公司里面,你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只有五个人的公司,你一定什么都会做,最后一定能学习到,很快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
最后我建议公司的**要深深告诉所有的经理一个概念,公司的人才属于公司,不属于你。因为经理还有第二个弊病,第一个是填满办公室,第二个就是垄断人才。我有一个很棒的人我把他藏起来,怕被别人挖去了,但作为优秀的经理,让你知道人才在什么地方,微软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微软的ceo每年有一本六百人的手册,入睡之前都要翻,会深度地理解这六百人的发展方向,当公司调人的时候就不会是一个垂直型的,而是可以整个公司来看最优秀的人才。
这些是我在三个跨国企业和创新工场所看到的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最后我想分享一下给清华也给所有学校几个建议。如果我们以人才为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创新创业创造,这个需要最棒的人才。我们在企业刚才谈了很多企业能做什么,最后我想谈的是高校能做什么,我希望高校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因为只有学习才能有实践。希望教授能放学生在暑期体验实践是什么,而不只是学书本上的知识。
第二我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在哪里。当我问60个学生的时候,他们有50个人不知道,当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就很可惜,太多的学生还是,
第三我建议团队合作,在学校考试合作就是作弊了,但在企业里面团队失败了,个人第一名也没有用。
第四我希望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能够学习批判性思维,都问,我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都被允许去问,多被鼓励去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还有多让学生知道每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个看法,是有很多个观点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上99.9%的事情都是有不同观点,这个在高科技领域非常重要。
第五因为不是只有一个观点,我希望更多的老师会从传道解惑的老师走向一个教练型的老师,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不是盲从自己的思维。最后我建议,因为刚才谈到多元化的人才,综合性的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企业的领**才,而综合性、多元化就**对多领域的了解,帮助学生不要太多文理分明,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一种有点像**博雅教育,更多能让学生跨领域的学生,比如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在一起做一个项目,从中他们可以学习,可以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李开复演讲 篇4
李开复演讲稿——《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我想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把我从小到大的过程描述给大家听,我会从中提炼出“十个启发”,是我经过了40多年接近50年的人生生涯后,感到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东西,也希望对在座20岁的你们有同样的启发。
(一)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
我出生在台北一个非常大的家庭,排行老七。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我的爱有决定性的影响。我的母亲,她对我的爱是一种支持的爱,是一种容忍的爱,是一种夸奖的爱。我在小时候非常顽皮,如果说我今天有一点创意,或多或少可能来自于我的顽皮,而我的顽皮则绝对来自我母亲的包容。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睡觉,有一天我就异想天开,把全家的钟和表都拨慢了一小时。第二天所有的姐姐起来,气死了,上学的迟到,上班的迟到。只有我妈妈,当她看着我的时候,我感到她的眼光里,有一丝夸奖。可能她觉得这个孩子固然顽皮,但是还蛮有创意的。
我的父母亲从小就告诉我说,应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于是有一次,当邻居跟我们说他的池塘里面有100条鱼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去小心地求证。因为鱼游来游去,很难数。于是,我就想到了更大胆的一个方法,把池塘里的水放光。放光了以后,一数就知道了,只有50多条鱼。当邻居来兴师问罪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我的母亲一边在赔罪,一边还是有那么一份得意。
母亲对我的包容我非常感谢,但是我最感谢的是他们对我的放权。我觉得人生在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被动,不够主动,不知道自己的主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尤其是在座的同学们,你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时代,很可能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思走,按照老师的意思走,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机器,是一个附属品,他们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非常庆幸我有一对开明的父母。
还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在四五岁的时候,我跟父母亲说,我不想上幼儿园了,我要上小学。他们明确地跟我说,我支持你,只要你想好,允许你早一年上小学,但是你也要负责任,你要考好。这是一个开明的父母亲对我的巨大影响,也让我有了自信。早读一年晚读一年没有差别,但是孩子的自信是无价的。
当然父母亲也不是永远放纵的。犯了错还是要惩罚,而且惩罚还是很严重的。有一次,我在亲戚面前夸口 每 一次都考100分,但一个多星期以后我考了90分拿回家。当时我母亲一句话不说,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顿。我不服气。然后她跟我说,你自信,我鼓励你,但是你自大,我就打你。自大就是不谦虚,谦虚是中国人5020xx年来的美德。我狠狠地打你一次,就是要让你知道谦虚是我们必须有的一种美德。
所以我的第一个启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终于理解了,我们要自信,但是在自信中必须要谦虚,不是自大,不是自夸,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合适的自信。
(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我哥哥在我1岁的时候去美国读博士,我10岁的时候他回到中国台湾。他看到中国台湾当时的应试教育,觉得还是带我到美国去比较合适。我母亲又一次给了我选择,她告诉我说,美国有很好的教育,我希望你考虑去美国受教育。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走,也是你的选择。当时我选择到美国做小留学生。母亲连续7年,陪我到美国,她每年一半的时间都在美国,让我度过一个非常幸福的不孤独的小学生涯。
在美国的环境里,我感觉又学到了很多。我的老师对我非常照顾,老师们都经常鼓励我,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当我有什么事情做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夸奖我,鼓励我。有些科目我读的不好的时候,他们居然告诉我说这个历史啊,化学啊考试可以带回家去考,信任你不会偷偷看书。这句话也让我非常震撼,老师不是在怀疑我、监视我、监督我,而是在信任我。在他们的信任之下,我感觉我有一份非常大的责任,我绝对不能作弊。在这样轻松、鼓励、支持的环境下,我从一个刚到美国非常害羞的小男孩,慢慢变成了一个更自信的好学生。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做了第一次的创业。在创业导师的辅导之下,在学校的课程里面做了一个尝试性的创业。我们拿着一根根钢管,做成花色拿去卖钱。我们一帮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之下,做出了几百套管,然后拿回去卖给了自己的父母亲,是靠这样赚钱的。做了一个学期后觉得这么赚钱,不是真的针对用户的需求做的。所以我又报读了这个课,我觉得我还需要再做一次。什么事我觉得都应该做好。第一次我做的是销售副总裁,第二次我做的是销售总裁。我把我的理想告诉了我的同学们,我们在学校了解同学们的需要。当时同学们不满意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成50分钟。我们就设计了一个T-shirt,上面有一行字:I want longer lunch。longer lunch是一条腊肠狗,非常的长,很可爱,人见人爱的一条狗。这个T恤买得非常好,我们成为了所有的高中创业里的第一名。
高中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对我的影响是它的人文教育。在哥大,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学哲学或者音乐艺术等等。如果有人问我开复你怎么会写书啊,你的书里还有那么一点点人文思想,那么很大一个程度都是来自于我在哥大的学习。我还建议老师,我们应该读点中国的书。很多人问开复你11岁到美国怎么还能写中文呢?还用孔子、庄子,一定是别人帮你写的。至少还有一点证据,我学过文言文。但是学过不一定记得,不过还有Google在么。如果你只记得一段,学而时习之,你打进去,Google一下,就出来了。
很多同学经常会碰到,当你碰到你没有兴趣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应该更多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就要多尝试。尝试很多不同的你可能有兴趣的东西。相信你总会找到的。再给你一个秘诀,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往往你的兴趣就是你的天赋,你的天赋就是你的兴趣。当时我就发现我的兴趣其实就是计算机。因为我在学计算机的时候我发现我学得特别快,编程也特别好,周围的人都特别佩服我。所以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真谛,下一个启发: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用英文说就是:you will love what you good at , you will good at what you love 。因为如果一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别人就会夸你,你做这件事情就会更有成就感,所以你就会产生兴趣。如果一件事情你有兴趣,你就会整天在想,吃饭洗澡睡觉都会想,于是你就会觉得那是天赋。
(三)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83年我在哥伦比亚毕业,进入了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我们的系主任,Nick教授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第一次见到他就问他,Nick,你对我们的博士和博士论文有什么要求?他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他说,我希望你毕业的时候你的毕业论文在你的狭窄领域里成为世界第一,你的博士论文在你的狭窄领域里成为最好的博士论文。然后我又问他,以后我带走的最重要的资产,是不是就是这篇论文呢?他说不是这样的,因为今后,这篇论文的99%你都不会再碰了,不会再延伸它了,你大概只有1%的可能会延伸它。其实做博士论文的真正意义不是做出一篇理念,而是在做这个论文的过程中你学会了如何思考,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未知的问题,把他化解为你的一部分,然后用科学的方法,用数据的方法去回答,然后证明这个假设。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每一个科学的思考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方向。
我们中国人常说传道解惑,确实老师要传道解惑,但是他告诉我们的是思考的能力比传道更要重要。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个教育家说的。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你把一切的知识都忘光的时候,剩下来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叫你把东西都忘光。忘光后还剩下什么?就是学习的能力。因为同学们在大学的时候有老师带着你们思考问题,大学毕业后就没有老师了,所以你在大学要学的不是老师如何把技能交给你们,而是学习的过程。当有一天没有老师了,我依旧能学习,这个目标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我的博士论文是语音识别,我做出了这个结果。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导师叫我做的是用专家系统来做语音识别。我也作出了一篇论文,但是发现专家系统不能成为我在该领域非常重要的成果。我认为,还有更好的结果。我多次摸索之后发现,用统计的方法有可能有更好的成果。这是我当时面临的一个十字路口。当我发现我的导师是错的时候,我该怎么办?我应该接受他告诉我的专家系统没错,还是委婉地问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希望他夸奖自己的方法?还是我应该有建设性地告诉他,我不认为这条路走得通,我应该走其他的路?当时我勇敢地追随我心里的感觉和一些用数据告诉我的答案。非常客气地私下向他提出,我不认为你的方法合适,我希望走另外一条路。
我的导师和他的回答深深地影响了我。当时他问完了,想了一下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句话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很奇怪,不同意为什么要支持。多年后,我的导师得到图灵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科学的领域,我们要有胸怀,每个人都是站在同样的起点,都是同样的,所以我没有权利去否定其他人。
如果开复认为这个方法是好的并且有激情去做,那么我与其否定他,逼他用我的方法做,我更应该支持他,因为他成功的概率和我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他要做他有激情并且认定的事情,他会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去做,那么他也会成功的。导师给予我的支持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还有经费,机器等,最后终于让我做出来了,我成功了。
我记得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同意你,但是我用我的生命来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那只是一个言论自由的一句话,但我导师的这句话比言论自由更加重要。他是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不但捍卫你发言的权利,还支持你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这种胸怀其实是一种引导,这是我在他身边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未来在管理里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他的支持之下,我终于做出了非常好的一批实验。这个语音识别也成了我们公司今天的产品基础。当时做完语音识别之后,语音识别的论文在纽约时报上也有所报道。
(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在读博士的时候,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碰到了一些挫折。比较大的一个挫折是在一个暑期的时候,我去教一帮天才的高中生如何编程。只有短短的八个星期,我教会了他们编程。我每天早上八点到学校,下午到实验室去修复他们的程序。八个星期过后60个学生全部都学会了编程。当时我自我感觉非常的好。我去系主任办公室的时候,发现他的书桌的角落里有一叠纸。那是同学们对我的评语——非常惨不忍睹。学生给我起了各种绰号,说每天8点起来去看开复剧场。他在上面表演,我们在下面睡觉,等等等等,各种不堪的言语都有。当时我受到这个挫折的时候好失望,因为当时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教书的,怎么就得了这么一个结果。我还认为我把这60个人都教会了好厉害啊。后来我终于理解了这60个人8星期里学会编程是因为他们是天才,不是因为我教得好。
但是无论如何我面临着这样一个挫折,我下面该怎么走?是不是应该放弃演讲,放弃教学,把我的时间投入研究,投入编程?但是我想到在哥伦比亚读大学的时候,有位哲学教授说过,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的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我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于是我就找了所有的教授,问他们,怎么成为一个很好的演讲者?他们说要互相接触。上课时就看着最后一排同学,看着他的头顶,他们以为你在看他,跟你多接触。如果发抖,上台用两只手按住讲台就看不出来了。这个习惯我到现在还没有改变,虽然今天我没有在发抖,但手还是情不自禁地放在这个地方了,因为这是老师教我的。
后来从很多挫折中学到了:不要害怕挫折,这是一个学习机会,学习如何不再犯,学习如何做得更好,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调整人生的价值观。因为挫折让你反思,因为反思让你坚定。今天回顾我的一生,我发现我最大的学习机会都来自我的挫折,而不是来自成功。对于曾经遇到的每一个挫折,如果今天你问我是希望它发生还是不发生,我可以明确地讲,我宁可它发生。因为发生了我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而学习对我受用终生。
我在学校教了两年书后,决定离开学校,加入苹果。期间,一方面做技术,另一方面找到学习的机会。这个公司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把用户排在第一位。我要感谢在苹果的六年生涯。苹果当年运营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一个科学家到管理者的变换。加入苹果的时候,我本来做的项目是新技术。有一天副总裁告诉我我的项目被砍掉了,但要求我做另几个项目的新的经理。我说你要我做这么多人的经理,我做不来。他说,不用担心,我告诉你,是什么造就你的成功之路。它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成就,工程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你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而好的领导者受人尊敬,受人信任,而他的尊敬信任来自于他发自内心的对其他人的尊敬信任。因他的话我得到一些信心。事隔多年,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特质:他应该是一个好人,要信任别人、尊敬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
(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李开复演讲稿 篇5
今天我讲的一个观点是,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比较贫困的家庭,很多父母亲都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学校里面大家有老师照顾,有所谓的专家,所谓的讲师说规划该怎么做,但是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那些所谓的职业规划,规划十年二十年都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为了骗钱,所以大家一定要追随自己的选择,不要去让别人规划你的道路。别人不会比你更了解自己,别人不可能会比你规划的更适合自己。甚至父母亲,他们绝对是无条件的爱你,但是他们很可能会用经过时了的眼光看待自己,来帮你们引导,不一定是合适的。老师一定也是会引导的,但是老师也可能是过时的。他认为你应该去工作,你应该去考研。这些都已经不对了,毕竟我们的国家在改变和发展。那么下面的时间我就用我自己的例子来分享一下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走。
其实我想我的第一个大的人生的选择是上大学,在**的哥伦比亚大学修的是法律系,那个时候在**最被认可的两个职业是律师和医生,父母认为,在社会里这两个职业挣钱虽说不是最多,但是挣钱比较多。社会也认定律师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职业,医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当我对我来说就跟你们进大学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是一样的,并没有太多的想过我该怎么做。但是读了一年以后,我发现那些法律**的东西真的好枯燥,也在课堂上睡觉,将来做律师,就是在****帮助人去运用法律,即便是一个**犯,他有罪,作为律师也要在法庭上为他做辩护,其实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得到公*的发挥。但是我就觉得做律师好累。而且会觉得良心上的不*衡。所以当时也是“不务正业”,在学校学了好多的艺术、音乐、体育之类的课,后来当我接触到计算机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样的一个东西,不仅仅一个编程问题,这样的一台机器以及硬件和软件,在未来不久的时间里他是有可能他来模拟人的功能,有可能来帮助人扩建他们的思想,它有可能成为很好的工具。当时我就做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如果说我要坚持当一个律师,那么不成功的话只能做一个差律师,及时做的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一般的律师,我也会觉得不快乐。所以我就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义无反顾的去选择,我想去改变这个世界,去挖掘去发现我存在的价值。
后来我进入了苹果公司,因为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我当时刚进去的时候还是一个程序员,一个设计开发者,直到有一天苹果的一个上司告诉我说,开复啊,我想让你当管理者,他说,你在公司里人缘其他方面都挺好,可以尝试一下做一个管理者。我当时就是一个设计员,也从来没想过要进入管理层,而且我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其实那天他并不是要求我给他答复,可以思考一下。但是我就几乎没什么犹豫地说好的。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选择。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仅需要高智商还要求有高情商,我之所以选择了进入管理层是因为我觉得,个人的贡献还是很小的,当然当你成功带领了一个团队之后再做出贡献的时候就会是一个比较大的贡献。
80年代的*可以说还处在留学热的风潮中,可以看看**的高校里,一般大家都是争着抢着要出国,这跟历史上不一样,历史上那么被派往**的学童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子弟还是留在家里的,但是那个时候不一样,一般好的人才都是要争着出国啊法国啊**啊。特别是**。后来就是想着**啊什么的,就是很少有人想着要回国,也觉得回国是个傻事情。但是后来我就觉得,*将来是会强大的,会有发展的。所以我就决定回国了。当我把这些消息透露给周围的人时,当然大多数都是出来的留学生,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苹果我想挖回来发展的几个朋友都觉得我好傻,放弃这里那么好的机会回国。但是我就是觉得*一定会发展的更好,我就毅然回国了。这是我人生的第三个比较重要的选择。 当我回到*之后,进入了微软。当时也和**的青年们有所交流,但是对我触动很大的事一个清华的学生,他对我说,我将来就是要当你这样的人。我顿时很好奇的看着他。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就告诉我说,就是坐在那里就会有大把大把的钱到手的人。我说。哇,
太不可思议,怎么说也他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我就觉得*的青年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很不解。后来我就写了一封信,但是写信的时候也没想到会有多大的影响,而且我在准备发表之前还将信讲给了公司的董事会,他们讨论一下***将这封信发表出去,他们觉得如果发表出去造成影响会对会对公司的形象造成影响。他们后来告诉我说,还是不要发表了,哪怕是你演讲出来也好,发表还是就算了吧。因为他们看过信之后觉得我说的60%都是按照**的思想,而我要告诉的对象是*学生,不太合适。后来我回到家里,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因为信我都已经写出来了。总觉得应该发表,所以还是最后总决定把信发表出来。大家可以再《*》上看到当时我发表的那封信——《给*青年学生的一封信》,当然你会看到我在文章开头加了一句话:本文只是个人的想法,与公司的业务等无关。没想到后来反应还挺强烈,但也幸好,并没有出现危害公司的事情。再到后来,我就对*青年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也写了之后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等。再后来有人说写几本书吧,我也就写了几本,前些年也做了些演讲,再到现在的微博的交流,都一直没有间断与大家的交流。但是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人生在世啊,不只是为了财富,还有你的兴趣,你的爱好,和你的发展。
(本段录音丢失不详细描述)再后来,*确实发展的很快,我进行了又一次选择,我选择了退出微软,建立了现在的创新工厂,为那些年轻人提供创新的指导。
其实我的这些经历可以用乔布斯的话来总结。他说,人生的路就是一个个的点连起来画出的一条优美的曲线。我总结这句话就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点,每个点都可以看做是你追随你自己的心做出选择的时候点出来的。第二,这条线是不可能事前画出来的,是不能规划的。因此看,那些有特别明确的规划的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你选择的时候你是不知道会要发生什么,就像乔布斯,大家都不会想到乔布斯当年大学的时候选修了一门课——书法。也就是对历史上的书法有所学习。到了后来他在苹果,就觉得当时的那些字体不好看,就想到如果用户可以自己设定自己自想要的写法该多好,就进行开发研究了有关书法的程序,并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他的点。谁也没想到后来他会将书法运用进来,这就是说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如果感觉自己应该跟着自己的心走一条新的路就勇敢的走下去,走出这条新(心)路。当然我说的追随自己的心是在重要的事情上面,不是说每天都追最自己心,你今天追个朋友,明天吃顿大餐,后天睡懒觉天天都追随自己的心,那就太糟糕了。所以大学里还是要踏踏实实学好每门课。我这三十年来也就是做了我自己比较重要的五六次选择,*均下来也就是五六年一次,当你40岁,50岁哪怕60岁的时候再回顾的时候,再把各个看似不相关的点连起来,就会感受到,我追随了自己的心。
一个人,你是不是能成功,你是不是能得到人认可,你是不是能够适应这个时代。跟你这个人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的**开放,*的市场发展,我们才刚刚开始,如果说*的150年复兴是个大幕的话,这个大幕在刚刚开始拉开,刚刚卷起,我们未来的能力就是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会是**的不知多少倍。没有哪一代像我们这一代获得知识如此的便宜。没有比今天更加好,因此相信这个时代,相信时势的力量。你看当年马云和4位同学竞选卡巴斯基的实习资格,5个人,只有他没选上,但是他还是在后来一手缔造的阿里巴巴,还有新东方的俞敏洪,在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挂着家里草房子的照片。所以是时代造就了一批成功的'人。这是我先和大家分享的一个事情。第二点呢,就是人生的经历或许使你迷茫徘徊,有可能是因为专业带来的,由于社会不公带来的,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带来的,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发现那些**人长得高高**人又帅,家里又有钱,更重要的是人家学习还刻苦,当时我也是就觉得这没法跟人家比呀,人家每方面都是那样的好。现
在我就觉得人生中那个时候有那些想法很正常,在这种正常的心态之下呢,一定要有一股力量,不说是信仰吧,但是差不多,要相信自己会改变这个世界。
李开复演讲 篇6
“未来比今天更重要;积极比安稳更重要;学习比金钱更重要。”这是李开复的励志名言之一,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李开复励志演讲稿,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来宾:
大家好!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呢?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1)做你真正感兴趣、与自己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我发现我的“生产力”和我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关系。如果面对我没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掉40%的时间,但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100%的时间而得到200%的效果。要在工作上奋发图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改变你的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你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渴望、一种意志。
2)知道你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挑一个星期,每天记录下每30分钟做的事情,然后做一个分类(例如:读书、准备gre、和朋友聊天、社团活动等)和统计,看看自己什么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
凡事想要进步,必须先理解现状。每天结束后,把一整天做的事记下来,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例如:1:00—1:15等车,1:15—1:45搭车,1:45—2:45与朋友喝茶……)。在一周结束后,分析一下,这周你的时间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安排?有没有活动占太大的比例?有没有方法可以增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