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
内容导航
《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1浪潮之巅读后感3200字 篇2浪潮之巅读后感1700字 篇3《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4《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5《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6《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7《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8《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1
吴军讲述了整个IT产业的大公司,并从大公司发展寻找共同的特点。
首先,一家公司是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的,它的成功取决于这家公司的基因,它的失败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基因决定的。
其次,想要颠覆现有的大公司,一定不能是和大公司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大公司疏漏的方面入手,然后迅速占领市场,以阻止大公司的攻击。谷歌就是这样对付微软的,吸取了很多前辈炮灰的经验。
再次,硅谷是一个反派文化盛行的地方,不断的有新的创意冒出,然后有工程师把它实现。公司都是有生老病死,只有不断的跳槽,才能磨练自己,让自己更值钱。创业公司通过期权才能笼络更多的人才。
最后,未来的大公司一定不是现有的公司,大公司的转型是非常困难的,而成本也是很高的。即使是吴军这样的`人,也没有看到互联网3.0的模样,而互联网2.0才是雏形。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技术史的书。而且对于个人的行为有所启发。你的工作未来有前途吗?你的公司的寿命还有多少?你有应对未来的能力吗?
这些思考一直在我心中萦绕,我开始学习了python编程,很苦很难很累,但是不会编程就是未来的文盲。
能站在浪潮之巅的公司,都是那些敢于创新,不断进步的,我相信,人也是一样。
浪潮之巅读后感3200字 篇2
此书已看完几日,最终评级“泛读”,陆续写点心得。
第1章说的是AT&T,作者结论为:公司将市场运营与产品/技术研发分拆成几个公司(导致研发费用不足),未有效适应互联网趋势为没落的根源。后者,我相当认同。前者是否为本质呢?值得反思。
第2章说的是IBM,作者总结其成功之道在于:1)有强大的研发力量,重视技术开拓,引领潮流;2)锁定核心的优质客户(金融、政府、军队)。同时也指出它也错过了微机、互联网;我认为IBM的错过没有致命,关键在于不断地分析“优质客户”的需求,适时地完成产品-->服务的变化。
第3章说的是Apple,作者回顾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微机市场开拓者-->迷失方向者-->消费电子市场变革领导者)。我认为Apple在第二块屏幕(微机)时代特立独行,一直占据了小众市场,后来面临阵地丢失;而在第三块屏幕(随身智能终端)再次引领潮流,并且在竞争对手没醒过来时就快速发展。
第4章讲的是计算机工业的三大定律:1)摩尔定律:每18个月性能翻一番,价格降一半;因此每代产品研发时间要尽量短,开发要有想象力,必须有提前量。2)安迪-比尔定律:Intel提升出来的性能,微软都会将其用完;这样用户才会升级。3)反摩尔定律:如果销量不变,每18个月营业额降一半
第5章讲的是Intel,作者主要观点包括:1)Intel成功在于有效抓住了微机发展趋势;2)Intel战胜摩托罗拉(走RISC道路),不是指令集,而是有了微软这样的紧密盟友;3)Intel留AMD(也就是不收购)是避免反垄断的需要。 我想补充一点,Intel inside广告是Intel发展史上最值得一提的事,让买电脑的人认CPU真是有创意!你想想,买车的人都认发动机吗?那段经典的音乐,曾经不懂电脑的人买电脑一开口就问“是Intel的CPU吗?”。另外,紧密盟友论很对,智能终端时代的ARM(RISC道路)就呈现大好发展。
第6章讲的是微软,作者的主要观点有:1)Apple在微机领域抢到天时,但微软通过开放、兼容、廉价(就是卖授权,谁都卖)最终9得市场;2)微软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操作系统优势挤掉了网景等应用软件(让我想起腾讯在中国);3)很深的软件基因导致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缓慢,已入中年期。 对微软我想补充几点:1)投资Facebook之举,说明微软很聪明,自己做不好,就投资最有前景的;2)盖茨退出经营,但没找到“跑下一棒”的;3)微软开始向第一块屏幕(电视、类电视)、第三块屏幕(随身终端)延伸,成效值得关注;4)大量投入研发,专利不容小视。
第7章讲的是思科,作者的核心观点有:1)思科借助互联网趋势成为最重要的设备提供商(我认为是接过AT&T大旗);2)思科不断保持创新,在于其独特的内部创业机制;3)华为已� ---我认为思科已进入困局,它未能有效适应当前新的IT运营模式(以前说的五要素)
第8章讲的是雅虎,作者主要观点有:1)雅虎是互联网开放、免费商业模式的创造者;2)流量为王就是雅虎模式带来的;3)Google是雅虎的终结者;4)Web 1.0的代表,失去竞争力。
第9章讲的是HP,作者认为:1)HP是微机革命的最大获利者;2)衰落的原因是领导者的错误和“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3)领导者错误显示在两次拆分和并购(剥离仪器部门、并购康柏),并批评了卡莉·菲奥莉娜;4)便宜打印机贵耗材的“吉列刀片”式策略,受到亚洲制造的影响,佳能赚钱
第10章讲的是摩托罗拉,作者认为:1)在二战中成就的双向无线通信之王;在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处理芯片上也是技术最强;2)在模拟-->数字通讯的换代中,遇到了第一次挑战(作者谈到与李开复讨论出的基因决定定律);3)铱星是它最可惜的失败项目,并导致原有业务的全线溃败; 4)MOTO太多线都强,缺少专攻的方向。----我对基因决定律的解读是:一个公司的成功原因往往会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而要想他自己改变,是很困难的。
第11章讲的是硅谷,作者认为:1)硅谷也是成王败寇,小公司要成功需有好的创始人、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强大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好运气;2)也是充满加班气息的“嗜血”之地;3)它的制度保证了每个人有均等的机会;4)创新的基因,会让硅谷继续长青
第12章讲的是4家不太成功的公司,作者认为:1)SUN在工作站和小型机上曾是最强大的,但没有创建UNIX联盟,没有开源Solaris-->改卖服务,最终错失良机;2)Oracle说SUN有四大败因:不关心盈利、管理者心不在焉、只是简单迎合客户、有很多没前途的项目。2)Novell败给了趋势。 3)网景公司输给了微软(利用操作系统优势捆绑IE),原因在于没居安思危、商业模式只是卖软件、抓住的是付费用户而不是互联网用户。4)RealNetworks败在没有将其转换成硬件产品。
第13章讲的是风险投资,作者简单地讲述了风险投资商的一些运作模式,也介绍了几家美国典型的风投。提到好题目应:1)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2)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3)必须有革命性。--在下倒并不认为都需要,呵呵。
第14章讲了信息产业的规律,作者提到:1)70-20-10律(第一名占据70%市场…);2)诺威格定律:一家公司的市场占用率超过50%,就无法翻番了(这是显然的道理,它旨在提示公司别一味做大);3)基因决定定律:企业基因决定最后的成败。--最后一个观点嘛,不深刻。
第15章讲的是斯坦福,作者介绍了这所神奇大学的一些事情:1)其专业和理念是哈佛和麻省理工之合集;2)采用了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因此甚至培养出伍兹、奥运冠军);3)在硅谷发展中斯坦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17章讲到了Google,1)GOOGLE高管精于计算,目光长远创造了IPO奇迹;2)反驳了“Google是做着做着才找到商业模式”的,而是一开始就预见;3)赞赏Google的团队精神;4)解释了“不作恶”最早就是“不商业化”5)介绍了进入手机市场的各种典故。
第18章讲了几个成功转基因的公司,1)诺基亚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但在下窍以为这不是转基因,是转型;而且后面说symbian和ios、android在一个水平上,在下不以为然;我认为诺基亚赢在手机从“移动通信-->时尚品”,输在“时尚品-->随身终端”的转型。2)3M是常青树,百年不断创新
第19章讲了几个作者认为的最佳商业模式:1)Google的广告系统;微软没有广告源,Yahoo自动化程度低,而Google有效解决--我基本认同;2)ebay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书中逻辑我基本认同(除对阿里的描述)3)戴尔的虚拟工厂:把制造业的7环节简化到2环节;4)腾讯的虚拟物品与服务
第20章讲了互联网2.0,作者认为其特征是:1)有平台,让用户成为内容提交者;2)提供二次应用开发机制;3)交互性;4)非竞争和自足性,即不与用户竞争。 总之技术无创新,使用方式是革命,商业模式为优化
第21章讲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对这章的内容在下不总结任何内容,不发表任何评价。
第22章讲的是云计算,第23章讲的是下一个Google从哪来,这两章内容比较少,启发了也不多,没有什么总结。本书看完第一反应是IT界的《史记》,然后马上否定了。史记更注重事实,而少观点;而本书很多是吴军的观点,建立大家带着批判性思考来分析。
浪潮之巅读后感1700字 篇3
除了读小说之外我就没有那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而且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着尽快看完再翻看一遍细细品味,这本书就是《浪潮之巅》。《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关于it行业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其中有科技巨人微软、苹果、惠普、ibm、at&t等大公司的兴衰历程,也有对整个世界it发展史的宏观叙述,还讲述了几个重要的商业模式、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经济操盘手。全书观点宏观而不空洞,跨时绵长而不累赘,故事传奇而不虚浮,评论精彩而不偏颇,是一部难得的it业巨作。对于非it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门槛,只要当作一本小说来读就可以了,就跟看《故事会》似的。对于it从业人员来说,从这些传奇故事中吸取教训,开拓视野,无疑对于今后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it行业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感觉,这也算是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们不去改变世界,世界将会改变你,即使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要坐以待毙。it行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
首先,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一点在it企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在美国,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在他们那里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掉。而我们国内的it行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而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其次,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作者在阐述企业的这个“神经网络”时,分析透彻,洞察了企业长期健康生存动力,企业就是靠着创新和体制这两部马车的拉动。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钱不是万能的,技术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最后,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质变的契机需要决策者敏锐的察觉能力并付之行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总能发现它存在某种规律或者问题,从中我们能找出改变它的办法。当然量变积累到质变也有外因的影响,这种外因真是社会的需要。手机的发展就是这个例子,手机从开始的模拟手机发展到数字手机,再从数字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每一次的质变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正是一种质变的外因。这样的契机往往只是在脑海闪现,能不能把握,这是取决于一个决策者的阅历、智慧。
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我觉得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久生存,必须具备不断的创新、完善的体制以及敏察质变契机的能力,三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突然感觉我们是不是太关注自己的生活,却忘了抬起头来看一看剧烈变化的天空。即使我们不能在it行业的浪潮之巅,也不需要去感慨,毕竟能在it行业浪潮之巅的人是少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浪潮之巅。我相信浪潮也是事后总结的结果,没有人能百分百确定自己的航向就是下一浪潮。以史为鉴,方知兴替。
《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4
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一般的公众来讲并不陌生,但倘若认真的去思考我们对这个产业的认识,阐述这个产业的发展规律。似乎又会们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即使朦朦胧胧的可以说上几句,肯定自己都无法认同。这就如同我们隔壁房间的同事,认识,很难说了解。
让你了解这个产业,但不是精通,这是看《浪潮之巅》时最初的感受。从AT&T到IBM、从摩托罗拉到英特尔、从苹果到微软、从雅虎到谷歌,书中介绍了这些公司的发迹、成长、成熟、又或是衰落。对于我这样一个离高新技术产业很远的人来说,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流畅的文字是帮助我坚持读下去的最大动力。一直认为好的工科生在文字表达时会有极强的逻辑性,而所谓文字的逻辑,其实无非就是写字的时候知道自己写过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听起来不难,做起来不易。
其实这些公司的介绍,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篇幅不计其数。但作者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亲身在这个产业中,甚至在他所写到的公司就职过。文章中很多他所提到的名字,不仅仅是他的同事,有些甚至是他的朋友。你可以想象一个身处其中,且认真思考过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与依靠文献和数据记载攒出来的文章之间的差别。甚至当我看到作者说“这其中的的原因,现在还不方便透露”时,会会心的一笑。我的理解也许背离了作者的本意,但这种有些“卖乖”的表现却还算让人信服。
当然,如果这本书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公司的发展史,便不是很值得推荐。毕竟短短半个多世纪的事情,上谷歌百度就可以知晓,甚至记载的细节更为准确。但作者在书中还透露这另一个目的,也是我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到的,通过不同公司的发展兴衰,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周边领域,包括金融、风投、科技发展以及种种影响该行业发展得到因素的介绍,作者更大的野心在于宏观的介绍、分析这个产业产生、发展中的一些规律,并对未来进行一番窥探。他从wintel体系的建立,到苹果开创谷歌光大的移动终端领域的。发展,再到整个产业网络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一一进行了阐述。实际上帮助读者认识到了我们所看到一件件软硬件产品在产业中的相互关系,他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 此外,作为这个产业发展的产物,商业模式的变革在该产业中,甚至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也进行了探讨。
一本500多页的书,起初会当做一本公司介绍来看,越读越发现,这其实是一本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脉络的书。如果你过去经常关注谷歌黑板报,或许会对作者的名字有所印象,曾经就职谷歌,目前发展于腾讯(最开始我觉得作者的职业生涯似乎在倒退,但是读了他在书中的阐述,才发现,无论对错,这是他有目的的一部选择)的吴军。听起来这个名字像是买手机的,但实际上他卖的远远超过了一件商品。
《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5
现代的科技飞速发展,作为IT届的各个领头羊,不得不说他们在演绎着一个个的企业传奇。
其实对这个企业一直都不了解,一直没有去过美国,当然也就没有用过美国的通信了。直到去年,看TED的时候发现是AT&T公司赞助的,此时我才明白,一家企业真正的能过存活100年以上,是因为他的策略时刻在变,是因为他总是能创造出好的东西。
贝尔实验室,任何搞学术的人都会听过这个名字,他们是出诺贝尔的地方。我一直好奇为什么一个科研的实验室可以接连不断的出诺贝尔奖获得主,也一直为此欣赏美国的教育制度。在反垄断法的限制性,这家公司仍然可以不断的成长,在几次被拆分后,仍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这就是传奇。
IBM,这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接近。至少在中国可以了解到它。从一个机械公司,到计算机公司,再经过百年后的洗礼,现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转变。
Apple,这就不用说了,到今天为止,它还是引领的潮流。而且在读过《乔布斯自传》后,更加的了解苹果公司。它的技术,它的创新,让它走在了今天的舞台上。
微软,和苹果一样,在IT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尔的传奇,更是让很多人敬仰。
还有google,英特尔,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罗拉,诺基亚,facebook等等,这些公司都曾经辉煌过或者现在正走在了浪潮之巅,有的这在走向了衰败,而有的在未来也可能衰亡。这就是竞争,这就是生存。
有时候会羡慕他们,总是在世人的关注之中。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是在改变的发展起来,而是真正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屹立于浪潮之巅。微软公司开发的微软系统正是抓住了互联网兴起的机遇而一举成名。
第二、不断革新,引领浪潮。创新在所有公司都至关重要,尤其在IT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要是没有了创新,公司就失去了活力,就会被浪潮所淹没。苹果公司正是因为不断创新,研发出一代代i系列,才能有现在这深远发展。
第三、发展科技,网罗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家IT企业没有了科技的支撑就是失去了灵魂。而人才乃是一切技术的来源。谷歌崛起的时候用了挖了大量雅虎的资深工程师,而他崛起的时候又挖了大量谷歌的人,正是人才的支撑,这些公司才能不断的走在时代前列。
一个公司的兴盛离不开以上几点,个人成长也是同样如此,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也要留意属于我们的大潮。与其空抱浪潮必会将自己卷向巅峰的幻想不如面对现实,从现在开始,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下去,让我们也做一次弄潮儿。
《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6
时势造英雄,这是巅扑不破的真理,每个人都是这样。人个总是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时,才能有所大作为;个人对时代可产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最终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因此大势是每一个需要掌握的,只有你理解了浪潮之起源与发展,你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立于时代潮头与风口,成为那只立于风口的猪。
《浪潮之巅》是吴军对现代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公司的全面梳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乔布斯和盖茨的双雄会。二者都对电脑信息时代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乔布斯是苹果的创始人,盖茨是微软的创始人。
这是一个狭路相逢的故事,有既生渝何生亮之感叹。
1981年硅谷,是乔布斯和盖茨的第一次见面,主要是谈软件合作。盖茨刚拿下IBM PC操作系统合同,而乔布斯则手里揣着Macintosh麦金塔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工业,要找盖茨给他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 其基础是,乔布斯和盖茨都认识到个人电脑及相关产业是一个大方向,并且竭力向前走。
这场见面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方向。乔布斯其实是犯二个大错,其一,他没有意识到操作系统对个人电脑产业的重要性;其二他低估了盖茨,他给谁看都可以,就是不该给盖茨看。乔布斯则差点丢掉苹果公司;而盖茨抓住这个机会,从DOS系统升级至视窗系统,最后一统天下,开成霸业。
盖茨通过乔布斯第一次看到Mac机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他立即认识到这是人个电脑操作系统的最好发展方向,而自己前期从IBM拿到订单的DOS则是肯定要被淘汰的,自己吓了一身冷汗。这时乔布斯已经在这个图形系统上开发多年,初具成果,他想要的是全面取代IBM,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垄断,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无疑更难,力量明显是会被分散的;而盖茨则不同,他很早就意识到只要垄断了操作系统,就会垄断整个电脑产业,他一直在寻找这种具有垄断力的操作系统,现在他看到了乔布斯的前期成果,虽不完备,但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盖茨,这时展现的是一个卓越领导者的能力。很明显,自己也在这个新操作系统方面已经失去先机,如何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呢? 如何逆转劣势,扭转局面? 他采用的是亡羊补牢策略;明修栈道,暗渡陈沧。首先同意帮乔帮主开发图形操作系统上的三个应用软件,消化吸收;同时将以前的BASIC和DOS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捆绑上IBM,以延长自己的使用周期;却暗地里请高手助阵全力开发自己的视窗系统,这就是9年之后出现的WINDOW图形操作系统。
本来乔布斯在这种紧逼之下也不一定会失败,但他走软硬件的封闭式发展道路,而同时IBM因为反垄断的限制,这样给个人PC市场留下太多的空隙。早期的世界硬件市场上的苹果与IBM对峙,一下子变成了苹果与IBM加上所有的兼容机厂商,由于兼容机的开放与市场占有率提高,DOS系统这时就占据了先机。如果说苹果是占了天时的话,那么微软是借开放、兼容、廉价夺回了地利。 虽然Macintosh早有了图形界面,也并不比视窗差, 到目前为止,微软还是市值最高的几家公司之一。后来乔布斯出走苹果,重新以iPod、iPhone重建苹果帝国是好多年后的事。
乔布斯和盖茨,其实是两类人。在技术嗅觉和产品设计上,乔布斯要好于盖茨;而在商业眼光和经营上,盖茨要强于乔布斯。
这只是对两个人的比较,其实二人对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是有清醒认识的,正因为这一点他们都站在时代之巅、浪潮之巅。我们可以从两个的故事中看到一些观点的`延伸。
一、PC时代已过,手机是终结者吗?
个人电脑相比大型电脑而言明显方便得多,而 其实,云端、云计算将进一步剥离手机的功能,我们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个显示器及交互设备,可以在皮肤上、眼前的眼镜上,或者是大脑里,通过手动控制或思维控制完成某项功能。
二、封闭,还是开放?
无疑这两条路都可以走得通。但共享、开放、免费更是现代的特征。共享、开放是时代高速发展的基础,但这只是一个入口;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商业应用而言,最终需要要这种开放的平台上建立一个高技术门槛,需要更高深的技术储备。云平台、大计算、免费代码,这些只是基本参量,其背后的伸入用户核心需求点在哪里呢?
三、互联网时代的结果,是万物互联?
除了信息与硬件外,而5G时代也是当前重要特征之一,万物互联已经不是一句空话,人们已经发展出多种可以接入互联网的交互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类似GPS的探测设备,这里需要更多的感知设备。如何利用5G更好地服务好人类,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想像的工作。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将是这项技术的重要载体。
《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7
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真正的优秀企业应该是改变一个时代甚至是创造一个时代的新锐先锋!
“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的确,身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IT从业人员,我们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在这样的浪潮之中被裹挟前行。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果断的抉择,我们只能被潮流所左右。唯有充分的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准确的把握机遇,才能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做一个勇敢而不败的弄潮儿,创立一番惊天伟业!
《浪潮之巅》读后感 篇8
虽然信息技术大发展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是也许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摩托罗拉曾经在技术上有过的卓越成就。二战时为美军提供最卓越的通信设备,196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彩电显像管,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
1979年成功地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地址总线为24位,可以管理16MB的内存。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16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64K的内存。这在当时会导致运行速度的巨大差异。
八十年代,与德州仪器(TI)、AT&T同步推出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八十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
牵头铱星计划,传统的同步通信卫星系统不同,同步卫星需要基地站,新的。设计是由77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当然还要互相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
摩托罗拉在技术上的领先,却没有能让它在任何一个领域主导市场。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而在很快到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中,欧洲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占据了市场。
摩托罗拉之前的成功很难让其在手机市场上从零开始和诺基亚三星竞争。在模拟通信设备市场上,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数字设备却差异不大。诺基亚,三星凭借外观,营销占了更多的市场。手机数字化比摩托罗拉高管们想象的时间表来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顿失。
在芯片市场上,由于英特尔与微软的同盟在市场上的垄断,也由于业务线太多没有集中发展,败给了专注微机芯片的英特尔。
铱星计划的技术难度极高,在研发中,有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应该说整个铱星计划从确立、运筹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市场上却是巨大的失败。这个项目投资高达五六十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又是几亿美元。铱星公司只能将手机的价钱订在五千美元一付,每分钟的通话费定在每分钟三美元。这样,铱星公司的用户群就大大减小。投入商业运行不到一年,就向纽约联邦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
技术固然重要,然而只专注技术,忽略市场变化,财务状况还有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也很难长久的成功,经营公司还需全方位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