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位与分布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学“活”的地理,是学“活生生”的地理。地理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天然联系为学“活”的地理提供了丰富的、带有区域特色的“原材料”,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地理课堂上使用乡土事例,让地理教学有了更多的“活水”。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是制约大区域范围农业产业带布局的主导因素。
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熟制和生长期。
水分条件——决定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方式(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和林业,干旱地区只能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的绿洲可发展灌溉农业)
地形:平原地区是理想的农耕区,山地一般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江南丘陵红壤适宜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紫土适宜水稻)
农业科技: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达地区机械化农业,落后地区粗放农业)、减轻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滴灌技术克服干旱环境,温室技术克服低温环境等)。
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产品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如城郊农业的同心圆布局)
交通运输:对产品需要保鲜的农业来说应该尽量布局于交通便捷的地方,农产品基地应该布局在靠近交通干道或枢纽的地方。
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国家政策
2、美国乳畜带(美国东北部的一个专业农业带)的区位条件:(综合应用“评价……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湿冷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却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破碎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比较适宜畜牧业
③接近北美的两大城市群,拥有巨大消费市场
④此地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⑤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发达
⑥牧民为欧洲后裔,畜牧业经验丰富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建议结合书本插图背诵分布范围)
农业地域类型  | 分布范围  | 区位条件  | 生产特点  | 主要农产品  | 
水田农业  |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 ①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平原和丘陵低山广布;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⑤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 ①生产规模小; ②产品商品率比较低; ③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较低; ④劳动集约化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油菜 水果:柑橘)  | 
旱作农业  | 各国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 自然条件差(主要是降水少)  | 机械化程度不高; 产品商品率低。  | 粮食作物:小麦; 经济作物:花生 水果:苹果  | 
牧场畜牧业  |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 既有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湿润地区,各国不同。  | ①围栏放牧; ②经营规模大; ③专业化程度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 乳产品;肉产品  | 
游牧畜牧业  | 干旱地区; 我国内蒙古、、青海、的部分地区  | 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少  | 游牧; 自给自足  | 骆驼、牛、羊  |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 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 西欧、中欧; 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部  | 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源充足(澳大利亚农区除外) ②地形平坦广阔;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大  | (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专业化水平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 北美(玉米、小麦、牛)、 西欧(谷物、乳牛) 澳(小麦、绵羊)  | 
地中海型农业  | 世界所有地中海气候区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 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程度低  | 冬季作物(小麦、大麦)、抗旱耐热经济作物(油橄榄、葡萄、柑橘)  | 
热带种植园农业  | 热带地区; 我国海南省、云南省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等  | 终年高温多雨  | 大种植园式农场; 商品化程度很高  | 橡胶、咖啡、可可、热带水果  | 
4、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秦岭-淮河
5、现代农业的特点: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产品质量高的农业。(有很多种具体类型,例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6、城郊农业——根据市场因素兴起的农业,具有:①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③农产品布局呈同心圆结构三大生产特点。
7、工业区位条件:(理解)
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一般原则,资源性产业尽可能靠近资源产地
②环境条件:某些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高;某些工业对环境有严重污染,需要特别布局
③科学技术:某些工业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度高;科技可以减少工业区位对原料和能源的依赖,扩大工业活动范围
④集聚: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技术设施,降低成本;促进企业间交流和写作
⑤地价、⑥交通运输、⑦市场、⑧劳动力(价格、数量、素质)
8、不同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理解)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 代表性工业  | 生产特点  | 
劳动力主导型  | 纺织业、服装业、家电业  |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 
技术主导型  | 航天业、电子工业  | 技术要求高、劳动者需要高学历  | 
原料主导型  | 制糖工业、木材加工业、水产加工业  | 运输原料成本高,或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  | 
能源主导型  |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 消耗大量电能  | 
市场主导型  | 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  | 产品运输成本高、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  | 
9、世界工业区:
分布范围  | 区位条件  | 特点  | |
北美工业区  | 加拿大东南、美国东北  |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发达  |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 
西欧工业区  | 西欧  | 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交通发达  | 最早的工业区  | 
东欧工业区  | 东欧(俄罗斯为主)  |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 资源型重工业为主  |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 本国缺少工业原料和燃料,强烈依靠进口; 沿海多港口,海运条件便利;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劳动力充足又是其国内主要市场  | 世界著名加工贸易型工业区、著名临海工业带  |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 韩国、中国东部、东南亚诸国  | 劳动力充足且廉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 
10、中国工业区:
区位条件  | 主要特点  | |
辽中南工业区  | 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有便利的铁路和海运条件  | 重工业为主  | 
京津唐工业区  | 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科技实力雄厚  |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  |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经济活跃市场广大 ③交通便捷 ④科技发达 ⑤劳动力素质高,科技人才多  | 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结构最完整的综合性工业区  |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 ①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 ③毗邻港澳,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④工业集聚,生产能力强  | 加工贸易型轻工业区,现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 
11、“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集聚,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密集;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邻近航空港,对外交通便利。
12、三大产业的含义: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13、商业区位条件:人口(流动量、人口密度和购买力)、交通、地价、集聚条件。
14、商业集聚形式:综合性商业街、专业商业街。
15、国际贸易的四个不平衡:
l 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大;
l 国际贸易市场大部分在发达国家;
l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大,存在不等价交换(发达国家主要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
l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壁垒抑制发展中国家出口。
16、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动力  | 表现形式  | 调整结果  | |
产业结构升级  | 生产力的发展  |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 产业转移,移出地和移入地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 
产业结构优化  | 政策或市场的调控  | 三大产业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因地制宜形成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 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