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广义农业是对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总称,狭义农业仅指其中的种植业或农作物生产。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  | 绝对区位  |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 
相对区位  |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 |
区位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  |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 
社会环境因素  |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不断增强)  | |
区位选择  | 方法  |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 
实质  |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 |
区位变化因素  | 差异  |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 
影响  |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 
3、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
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4、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地区  | 泰国湄南河平原  | 澳大利亚南部  | |
区位条件  | 自然条件  |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  | 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于小麦种植和放牧  | 
社会经济条件  | 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  |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 |
生产状况 
  | 农业景观  | 水田广布  | 牧场和麦地广阔  | 
农业结构  | 种植业为主  |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 |
经营方式  | 小农经济  | 大规模家庭农产  | |
产品用途  | 自给农业  | 商品农业  | |
地域类型  | 水稻种植业  | 混合农业  | |
5、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举例  | ||
自然因素  | 气候  | 光照  |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 新疆的棉花和水果  | 
热量  | 珠三角三季稻、松嫩平原甜菜、青藏高原青稞  | ||||
水源  | 年降水量<250mm中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  |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 河西走廊粮棉、南疆棉花、尼罗河流域、中亚地区  | ||
地形  |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 平原的耕作业 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  | ||
地形  |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 平原的耕作业 横断山区、五台山垂直农业  | |
土壤  |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 酸-茶树、柑橘;碱-甜菜、枸杞;黑龙江大豆  | |
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  |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 城市郊区的奶牛、花卉、蔬菜  | 
交通运输  |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 阿根廷畜牧产品出口、荷兰鲜花出口  | |
政府政策  | 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  | 适应政府决策,在政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 耕地红线,基本农田  | |
机械 技术  |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 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  | 日本农业的小型机械化、 温室农业  | |
劳动力  |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 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  | |
环境因素  | 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  | 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  | 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 |
5、区分几个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不均;
3.土地资源总量不少,但是山地多,干旱区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高;
4.农耕史悠久,耕地质量好,但后备资源不多;
5.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均农产品拥有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常有很大波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渔业比重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区位和布局的异同:区位强调客观存在,布局强调主观安排。
区位因素除了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外还包括市场、政策等因素。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区位因素  | 区位优势  | |
自然因素  | 气候  |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 
地形  |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 |
社会经济因素  | 劳动力  |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劳动力需求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力丰富  | 
人均耕地  |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 |
生产习惯  |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 |
食物偏好  |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 |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 成因  | 发展措施  | 
小农经营  |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 适度规模经营  | 
单产高、商品率低  | 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 控制人口数量  |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 加大科技投入、机械化水平  | 
水利工程量大  | 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 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作物  | 小麦和玉米  | 
经营方式  |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 
基本特征  |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 
分布地区  |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 主要影响  | |
自然 因素  |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黑土)  |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 ||
社会 经济 因素  | 交通便利  | 便于商品集散,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 
市场广阔  | 促进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 |
地广人稀  |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 |
机械化水平高  |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 |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发展 历史  | 19世纪后  | 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  | 
20世纪  | 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 |
20世纪50年代  |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  | |
生产 特点  | 专业化  | 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 
区域化  | ||
发展 措施  |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 实行休耕和轮作  | 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  | 
建立全国农业科技 和研究系统  | 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区位因素  | 区位优势  | |
自然因素  | 地形  | 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 
土壤  |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 |
水源  |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 |
气候  |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 |
社会经济因素  | 交通  |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 
人口  |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 |
工业  |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 |
科技  |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 |
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  | 商品谷物农业  | 
主要农作物  | 水稻  | 小麦和玉米  | 
分布  | 亚洲季风区 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 
区位条件  | 1.水热条件优越2.地形以平原为主3.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4.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5.种植历史悠久  | 1.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 
主要特征  | 1.小农经营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  | 1.家庭农场经营2.生产规模大3.商品率高4.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  |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 ||
相同点  | 都是以种植业为主  | |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国家  | 美国、阿根廷等  | 以牧牛为主  |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 以牧羊为主  | |
自然条件  |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  | 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 
特点  |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 |
措施  | 作用  | 
修建铁路  | 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 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 
种植牧草  | 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 
打井取水  | 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  |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  | 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 
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
气候  |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 
物种  | 牛种优良,产肉量大  | 
草原  | 草类茂盛  | 
土地  |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消费量少  | 
交通  | 距海港近,冷冻技术、运输能力  | 
二、 乳畜业
概念  |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 
发达地区  |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特大城市周边  | 
区位要求  | 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  | 
区位特点  | 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  | 
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区位因素  | 区位优势  | 
饲料因素  | 西欧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  |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多雨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 |
市场因素  |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 
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
地域类型  | 气候  | 草场  | 分布  | 对象  | 产品  | 机械化程度  | 市场  | 
乳畜业  | 温和湿润  | 人工为主  | 人口密集地区  | 奶牛  | 牛奶及奶制品  | 高  | 本地为主  | 
大牧场放牧业  | 干旱半干旱  | 天然为主  | 地广人稀地区  | 牛、羊  | 肉、皮、毛  | 较高  | 外地为主  | 
三、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及新西兰等地,最为典型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我国农耕区的家禽畜饲养不属于混合农业,而基塘农业则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条件  | 社会经济条件  | 人口密度  | 地广人稀,农场租金低、本地消费量少  | ||
区位条件  | 区位优势  | 交通  | 交通发达便利  | ||
自然条件  | 气候  |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 市场  | 面向国际市场  | |
地形  | 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  | 机械化  | 机械化水平高  | ||
土壤  | 土壤肥沃  | 科技  |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 ||
水源  | 灌溉条件较好  | 政策  | 政府鼓励扶持  | ||
小麦-牧羊农场的农事安排:
小麦  | 犁地(忙碌)  | 播种(忙碌)  | 生长季节  | 收割(忙碌)  |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季节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夏季  | |||||||||
绵羊  | 在牧场上放牧  | 配种(忙碌)  | 剪羊毛(忙碌)  | 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  | |||||||||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项目  | 特点  | 项目  | 特点  | 
生产结构  |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 经营方式  |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 
农业专业化  | 专业化程度高  | 科技应用  | 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  | 
地域化  | 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  | ||
四、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 分布地区  | 气候类型  | 区位因素  | 生产特点  | 问题及解决措施  | 
季风水田农业  | 东亚、东南亚、 南亚  |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 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  |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 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 
商品谷物农业  | 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 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  | 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 
大牧场放牧业  |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 干旱、半干旱气候  | 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 
乳畜业  |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 市场、饲料供应  | 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  | 动物疫病的防治  | 
混合农业  |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 
2、我国农业的向外学习:
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  | 内蒙牧区畜牧业&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比较  | 
相似之处:  | 区位比较:  |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灌溉水源,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 我国内蒙有着和阿根廷相似的自然条件,如草类茂盛,有优良的天然牧场、地广人稀等  | 
不同之处:  | 现状比较:  | 
美国为家庭经营,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一体化是其特殊区位条件;我国为国营农场。  | 阿通过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畜产品加工现代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我国则靠天养畜、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畜产品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  | 
可鉴之处:  | 可鉴之处:  | 
美国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先进的科技;增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都是我国应学习的  | 我国应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压力;改善牧区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向商品畜牧业发展  | 
我国大中城市周围的乳畜业&美国五大湖周围乳畜带  |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比较  | 
区位比较:  | 优势比较:  | 
美国:分布区气温较低,生长期短,不宜于种植业。但雨量较多,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我国:为满足城镇、工矿企业的需求而建立起来。自然条件较好,但零星分布,范围较小,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 1.澳混合农业是一种良性生态系统;2.农业可有效进行农事安排;3.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牧羊,即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我国南方农业资源具有多样化,但市场结构具有单一性,潜力巨大  | 
可鉴之处:  | 可鉴之处:  | 
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加速产品更新换代。  | 生态农业体系:我国南方山区应建设良性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多样化经营:南方应充分利用土地优势,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营。市场灵活性和适应性:应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有侧重的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南疆。
我国油菜优势产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
地理高一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相关文章:
1.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2.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3.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
4.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5.地理高一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