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高一政治论文通用3篇正文

《高一政治论文通用3篇》

时间:

政治这种现象很早就产生了,在奴隶制社会就有过相关描述。这次为您整理了高一政治论文通用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高一政治论文 篇1

星期一早上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冉冉升起,我们会油然升起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爱国情怀,这本来应当是庄严、肃穆而神圣的。

然而,我校屡屡出现不和谐的画面:整个操场上3000多名学生唱国歌的声音是那么的微弱,有的小声哼哼,有的张张嘴型,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这样尴尬的升旗仪式,令人叹息。我认为这种对升旗仪式的不尊重,其实是对国旗和国歌的亵渎,是不爱国的表现。

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我们口头上说说而已,应该表现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中。基于此,中学生不尊重升旗仪式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不了解国旗的意义。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是中华民族尊严的体现。而对国旗的淡漠,显示着对历史的忘却。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懂得历史,才会珍惜今天,才会找到自己的正确立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一个缺乏国旗意识的国家,是没有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

1990年北京一位叫梁帆的中学生,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见面活动。当他看到五十多个国家的国旗悬挂在宾馆前的旗杆上,而惟独不见中国的国旗时,便急切地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说:我怎么没有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的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几经周折,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诺维克上空。同样是中学生却因国旗而焦急,那是因为有一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萦绕在他心中。而我们正是缺少这样的爱国情操。和梁帆同学相比,我们感到汗颜。

二、是不了解国歌的意义。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唱国歌就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之魂。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唱好国歌,并从中汲取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形式不够新颖。

为什么现在升旗仪式的效果不好呢?我认为原因之一还在于,现在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预期。每次升旗都是一样的形式,缺少吸引我们的好奇心。升旗仪式的单一形式,也决定了当前国旗、国歌的教育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没有人愿意周而复始地重复原来走过的路。

正因为升旗仪式有意义,所以她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实情况又不容乐观。如何让中学生尊重升旗仪式,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我有几点想法。

一要创新国旗和国歌教育。以往学生对国旗和国歌的认识只是通过历史和政治课稍加了解。正因为知之不多,学生才会对升旗仪式无所敬畏。所以,学校应重视采用各种形式增进学生对国旗和国歌的'认识,让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对国旗和国歌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祖国的尊重,从而培养起学生尊重升旗仪式应具有的礼仪素养。学校可以开展国旗和国歌的知识竞赛,利用艺术周开展国旗和国歌的演讲,统一召开主题班会等。

二要创新升旗仪式形式。内容只有通过丰富的形式,才能变得生动活泼。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曾撰写过《开学第一课让每个孩子都去升国旗》的文章。他认为,让在学校就读的每个学生不分年龄不分课堂纪律如何不分考试成绩优劣都有拥有至少升一次国旗的机会。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机会在国旗下发言、当升旗手、护旗手、主持人甚至个性表演等等,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要精心设计升旗仪式中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的讲话是升旗仪式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学校领导或优秀学生代表拿者稿子发言,让人感觉跟自己无关,自然没有兴趣听。而精心设计升旗仪式中国旗下的讲话,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升旗仪式中,变要我升旗为我要升旗,这样升旗仪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012年4月9日上午,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高二学生江成博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暂不论其是否有不当之处,但江成博同学国旗下的讲话赢得了全场学生的掌声。这启示国旗下讲话者应注意演讲的内容,尽量是能引起学生内心深深共鸣的,才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梁启超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是祖国的未来。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梦,更离不开青少年的梦。试想,青少年如果在校园都不懂得尊重升旗仪式,很难想象他会爱国?会努力报效祖国、圆中国梦?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胸怀祖国,把爱国情怀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使尊重升旗仪式成为心中的自觉,让升旗仪式真正成为校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高一政治论文9700字 篇2

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论美国政治家的政治隐喻

摘 要:政治隐喻因为其界定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说服功能而受到当代美国政治家们的欢迎?美国政治家在使用政治隐喻的时候,由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或个人的社会经历?爱好等因素而采取不同的隐喻表达?在劝说方面,体育隐喻和战争隐喻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政治隐喻;而家庭?邻居和领袖隐喻是处理美国国内外事务中常用的概念隐喻?

关键词:隐喻政治; 政治隐喻; 美国政治家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09)01-0025-05

Abstract: Political metaphor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the modern American politicians because of its defining, persuading and information-processing functions. Owing to thEir political opinions and thEIr own

likes and social experiences, the politicians use different metaphors. Sports and war metaphors are often used for their persuasive powers and when dealing with the home and foreign political affairs, the politicians always resort to FAMILY, NEIGHBORHOOD and LEADERSHIP conceptual metaphors.

Key words: metaphorical politics; political metaphor; American politicians

1. 引言

1980年Lakoff& Johnson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把人们对隐喻研究的视线从传统意义上话语方面的修辞作用转到了隐喻的概念思维?认知作用等一些新的领域,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19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戏剧性地强调了隐喻在日常生活和政治论证上的重要性(Rohrer 1995:115)?现在,通过概念隐喻系统的理论对社会或政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步和崭新的成果?对政治隐喻的研究上,先后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或个案分析,如:Lakoff (1980 1996), Howe(1988), Medhurst(1990), Voss et al(1992),Rohrer(1995), Mio (1997), Herbeck(2004), K?vecses(2005) 和Charteris-Black (2005) 等等?本文旨在对美国社会中政治隐喻的概念系统和其中的语言隐喻表达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去了解美国的隐喻政治和政治家们常使用的政治隐喻?

2. 政治?政治家与政治隐喻

Lakoff (1996) 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美国政治由一系列的隐喻组成:政治是战争,政治是生意,社会是家庭等等?他认为:美国社会是由响应不同政治群体需要的军队组成,这些部队的武器就是不同政治群体所持有的政治观点或政治主张,这些不同政治群体的目标就是他们的政治目的?

在美国,众多的政治家参加选举就如同在赛马场进行比赛,因而在政治家的产生中 “选举是赛马”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个隐喻是一个概念?通过研究概念隐喻,我们能了解一个社会对世界的阐释,我们可以通过经常出现在语言中的语言隐喻来达到这个目的(Deignan 2005:24)?在美国英语中,许多与此概念隐喻相关的语言隐喻能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的选举体系和制度,像run for the president,dark horse,also-rans, stalking horse, field of entrants,front-runner和political odds等等?

2.1公众对政治家的隐喻

在美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家们的观点和政策对人们的政治态度和立场起很大的作用?政治家们特别是总统往往因为他们在历史上的作为而被老百姓给予不同的隐喻称呼,如:美国开国的

前四位总统都被称呼为“父亲”,GeorgeWashington被称为“美国国父”, John Adams 是“美国独立之父”,Thomas Jefferson是“独立宣言之父”,James Madison为“宪法之父”?现在,美国总统由于职责所在经常给国内外事务的性质加以界定而引导民众,民众把美国总统看作是“美国政策表征的主要发明人和经纪人” (Zarefsky 1986:8); 做为这个“国家的终极发言人”,椭圆形办公室的拥有者是“这个国家指定的推销员?(思想计划的)游说者 ”(Hart 1987:192);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 他是“反抗敌人的保护者” (Edelman 1971:72)?

此外,对美国女性政治家或政治家们的夫人也有四种隐喻族群(clusters of metaphor)(Anderson et al 2005:14-34)?如:前德克萨斯州州长Ann Richards和前新泽西州州长Christine T. Whitman,他们因为是在男性一统天下的政界中,女性从事政治?打破“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并达到高位而被认为是“先驱”( pioneer)和“难驾驭的女人”(unruly woman)?前美国第一夫人?纽约州参议员Hillary R. Clinton 被隐喻为“贱女人” (bitch);而且“第一夫人”由于其角色是丈夫总统政治生涯的伸展,做为“总统的看门人”?“政策顾问”或“哑巴?假人”, 她在言行上也需要像是一个“傀儡?木偶”(puppet)?Elizabeth Dole做为1996?200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Bob Dole 的夫人,她后来成为了北卡罗莱纳州第一位女参议员,被誉为“女主人/美人王后”(hostess/ beauty queen)?

2.2政治家对政治的隐喻

美国政治家们为了在大选中获得选民的支持,为了在任期内宣传政府在国内外事务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必须使用一些能为广大的公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隐喻以其独特的界定?说服和信息处理功能而被广泛地应用;政治隐喻避免了政治家们那种单调乏味的说教,能形象?生动地打动大众的心?当代美国政治家使用的政治隐喻常被分为两类:公众政治隐喻即政治家们为了某一个政治目的所使用的大众化隐喻, 以此去影响公众的观点;行内政治隐喻是政治家们行话的一部分,但这些尽管是行内术语,还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隐喻,因为政治家属于公众形象,借助于媒体他们的主张和语言被广泛地报道(Howe 1988:87-104)?因此,这两者隐喻没有特别大的区分,但本文中的政治隐喻主要是属于第一类即公众政治隐喻?

3. 隐喻政治的诱惑和政治隐喻的奇效

3.1 政治隐喻的界定功能

我们用隐喻的形式去给现实的东西作界定,然后根据这个隐喻作为基础去行事,我们得出推理?设立目标?做出许诺并执行计划(Lakoff & Johnson 1980:158)?通过隐喻中一整套相关联的蕴涵,突显现实中的某些特征而隐藏其它的特点?

在当代美国历史上,政治家们就先后用战争隐喻(war metaphor)对美国社会?经济或政治等方面的危机进行过比喻;它使人们对这些危机的性质和政府的方向有所了解,同时也使政府的某些政策合理化?如:福特总统开展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战争”,约翰逊总统进行的“反贫穷战争”,卡特总统的 “能源危机战争”和布什政府进行的“反恐怖战争”;此外还有“预防犯罪的战争”和“防范艾滋病的战争”等等?政治隐喻也被用来做为一种政治口号和施政方针,如: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和肯尼迪总统提出的“新边疆”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政治标志?这些隐喻特别是战争隐喻用于国内事务能使民众对这些社会或经济问题有一种危机感?如 :1982年10月,里根总统宣布开展的“反毒品战争”, 他把“毒品”问题界定为来自社会之外的威胁,应该由全民参与才能取得胜利(Wastyn 1994)?

3.2政治隐喻的信息处理功能

政治隐喻也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它能使一些复杂的政治概念和体系通过人们所熟悉的比喻及其映射而变得浅显易懂?

“街坊欺凌隐喻”概念使人理解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是暴力的罪行,犯有“欺凌弱小”?“掠夺别人的家庭”?“强奸”?“折磨”和“谋杀”等罪?在对伊开战的前一个月,“街坊欺凌隐喻” 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其中有“国家是一个人”的根隐喻?他们使人处理了这样一个“地理政治上街坊”(geopolitical nEighborhood)的概念信息:一个人入侵了另一个人的家,杀死了那家的主人,掠夺他人的财富,然后宣称那个家是他自己的?这个信息处理过程中,一个概念隐喻?一个根隐喻和数个语言隐喻传达了复杂的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冲突?

3.3政治隐喻的说服功能

在政治演说中, 隐喻推论的使用能使演说的修辞和辩论更有渗透力和说服力(Charteris-Black 2005:28)?在当选之前,总统和国会议员的候选人要劝说人们接受他们的政治观点并投它们的票;执政后,政治家们在进行一定的决策前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并进行一定的辩论?政治是抽象的,而隐喻的比拟和形象能使一般民众易于理解,人们能掌握政治事件的意义,觉得身在其中;隐喻也是有效的,因为它能与潜在的符号陈述意义在无意思的层面上引起共鸣(Mio 1997:130)?Ivie & Ritter(1989:436-450) 的研究认为:1988年的总统选举实际上是Ronald Reagan倡导和George Bush援用的“美国是英雄的”与Michael Stanley Dukakis提出的“美国是管理的”两个根隐喻之间的一场较量?

在危机出现的时期,政治家觉得有必要使用更多的给人深刻印象和感人的言辞,因此他们使用更多的隐喻(Landtsheer & Vrij 2004:163-189)?Rohrer(1995:115-137)研究了从1990年8 月至1991 年1月在海湾危机时美国政治家们使用的两个概念隐喻:“海湾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湾危机是另一场越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隐喻经常被布什总统使用,因为它能把人们对希特勒丑行的了解投射到萨达姆•侯赛因的身上;而“越南战争”却会使人想起一场混乱的?难以预料的和不可获胜的战争?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使用这两种隐喻来说明“战”与“不战”两种不同的态度?而布什总统就是成功地说服了大部分美国民众接受了他对海湾危机的理解,接受了他的“街坊欺凌隐喻”, 其实际的结果就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

4.政治隐喻的使用及特点

4.1政治家的不同政治观点?态度使他们采用不同的政治隐喻

Voss et al(1992) 对美国参议院就布什总统请求对伊拉克开战而进行的辩论中政治家们使用的隐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在是否应该继续对伊进行经济制裁还是与伊拉克开战的问题上采用了不同的隐喻(Voss et al 1992:213)?在参议院关于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随后美国应该采取怎样行动的三天辩论中 (Congressional Records of January 10, 11, and 12, 1991),在296,400个单词中有756个隐喻,每100个单词中有0.25个隐喻?赞成布什政府的提议即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共和党参议员比坚持继续进行经济制裁的民主党参议员的态度更加强烈,在描述萨达姆时,共和党参议员比民主党参议员使用了多一倍的隐喻?两党都把萨达姆比喻成machine机器, criminal凶手, rapist强奸犯, thief贼, villain恶棍, butcher屠夫, gambler赌博者, dictator独裁者, fanatic 狂热者, political glutton政治暴食者, another Hitler另一个希特勒, chess player下棋人?共和党参议员还额外地称他为robber抢劫犯, plunderer掠夺者, murderer凶手, cutthroat谋杀者, blackmailer敲诈者, garbage垃圾, virus病毒, cancer cell癌细胞?与此同时,民主党参议员在描述布什总统时,使用的隐喻表达比共和党参议员多2倍,目的在于强调对布什政府的消极看法和否定的态度,并称其为“国王”(king)?“变戏法的人” (magician) 和“世界警察的头”(head of the world police);而共和党参议员则称布什为“船长”(captain)和“指挥家” (conductor)?

4.2政治家的不同社会经历或生活作风产生风格各异的隐喻表达

在1996年美国大选时,美国的政治家因为个人的经历和爱好各异而使用了各自不同的隐喻;由于美国人喜爱运动,这些候选人大量使用体育隐喻(sport metaphor) 来为自己助战?根据《时代周刊》一位美国记者的观察和了解,Bill Clinton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喜欢高尔夫球,Bob Dole喜爱径赛?橄榄球和篮球等,Al Gore曾经是他中学橄榄球队的队长,Jack Kemp曾经在球队Los Angeles Chargers和 Baffalo Bills中担任过职业橄榄球队员并担任四分卫?这些政治家在使用隐喻表达时,各自使用自己爱好的项目进行隐喻(K?vecses 2005:183)?此外,克林顿总统还喜欢在他的政治隐喻中使用很广泛的源域?他的政治问题也常用美国人最喜爱的也是他最喜欢的体育消闲来做隐喻,如:垒球?跑步?划船?橄榄球等?如他在1997 年2月4日国情咨文讲话中使用的隐喻连续几句都是与划船有关,像:in the same boat(在同一条船上),give us all oars(给我们船桨),tell us to row(叫我们去划船)?

4.3政治家们选择常规?习惯性的隐喻

Howe (1988:87) 通过对美国1980-1985年间美国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发现:政治隐喻中有两类特别经典的隐喻,一种是由规则束缚的竞赛 (a rule-bound contest) 即体育隐喻,另一种就是不可预知的运用武力的行为 (unpredictable exercise of power) 即战争隐喻?大多数的政治隐喻都是公式化或习惯性的表达而不是独特的或给人印象深刻的言语(Howe 1988:89),因为标新立异的隐喻往往不容易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在体育隐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TEAM隐喻,如:美国政府宣布对伊开战,布什总统称之为“沙漠风暴”就是典型的TEAM隐喻?“沙漠风暴”就是一场橄榄球赛,是美国队和伊拉克队的一场较量,双方教练布什和萨达姆都有自己的比赛计划;这个隐喻旨在平息美国武装介入所引来的批评,以便建立美国公众的爱国激情进而为美国队加油助威(Herbeck 2004:121-139)?

4.4国内事务:国家是家庭

Lakoff在其著作《道德政治》中对蕴含在美国政治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观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政治社会中,家庭的概念隐喻是社会概念系统中的核心?根据“国家是家庭”的概念隐喻,政府是父母,代表国家的领导是一个年纪较大并有权威的雄性人物即一个典型的父亲形象,市民是孩子(Lakoff 1996:153)?祖国是fatherland,而且“爱国者”英文patriot一词来自于拉丁语pater (父亲)?

4.5国际事务:美国是领袖,国家是邻居

二战结束后,“冷战”一词被广泛地用来形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美国有自己的“盟友”,苏联也有自己的“卫星国”;两个军事集团内部间的外交援助?科学发展都与“冷战”有关,军备竞赛是“冷战思维”的必然产物?传统上的外交,美国以欧洲为前门,因为美国大部分是欧洲人的后裔;以拉丁美洲为后院,因为美国南部正面对着拉丁美洲;以亚太地区为侧门,因为始终隔了一个太平洋?随着所谓“邪恶帝国”(Evil Empire)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却也正在成为一个霸权国家?领袖和邻居隐喻是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两个重要的隐喻概念?“美国是一个道德领袖”,这个概念隐喻可以追叙到前苏联的解体?它最早出现在1991年1月29日和 1992年1月28日布什总统的两次国情咨文讲话中?他认为:“美国的领导权是绝对必要的?美国人知道做为领导就会有负担并需要承担责任”(1991)?“美利坚合众国是西方的领导,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袖”(1992)?

在美国的外交政策方面,它把毗邻的国家当作“邻居”,这些邻居既可以是友好的也可能是怀有敌意的,有强大的或软弱的,有健康的或病态的?在这里强大的或软弱的是指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而健康的或病态的是指其经济财富或政治制度?力量常常与男人相连而软弱则会使人想到女人,因此当一个相对的军事强国进攻一个弱小的国家时被认为是在“掠夺? 强奸” ;伊拉克在1990 年进攻和占领科威特时,这种理论诠释为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提供了道德上面的辩护?在领袖和邻居这两种隐喻概念之下,美国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给其它的国家定性,把某些国家归为“流氓国家”(rogue nations)?在2002年元旦国情咨文讲话中小布什总统说:那些国家像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鲜构成了“邪恶轴心”(axis of evil),他们装备自己以便去威胁世界的和平?

在9•11恐怖事件以后, 美国政府为了对恐怖主义者实行军事打击,尽力去赢得世界的支持;在小布什的演说中他首先采用了“世界是一个人”的概念隐喻并进而转变为 “文明世界是一个文明人”?在这里“文明世界”把有些他认为“不文明的国家”排除在“文明人”之外;最后再使用拟物法得出的概念隐喻就是“恐怖主义者是危险的动物”,和“恐怖主义者是危险的寄生虫”(Charteris 2005:179-183)?因此对于“危险的动物”, 美国就应该给予严厉打击?

5. 结束语

美国政治家们为了使广大的公众了解他们的政治主张大量使用大众化的政治隐喻,因为这些政治隐喻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浅显易懂的比喻,美国公众能够比较形象地了解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重要事务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而政治家们在使用这些政治隐喻时也体现了各自的政治观点和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Anderson, Karrin Vasby & Kristina Horn Sheeler. Governing Codes: Gender, Metaphor, and Political Identity[M]. New York &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5.

[2]Charteris-Black, Jonathan.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 [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5.

[3]DEIgnan, Alice.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4]Edelman, M. Politics as Symbolic Action: Mass Arousal and Quiescence[M]. Chicago: Markham, 1971.

[5]Hart, R. P. The Sound of Leadership: Presidential Communication in the Modern Ag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Herbeck, Dale A.Sports metaphor and public policy: The football theme in desert storm discourse[A]. Metaphorical World Politics[C]. In Francis A Beer & Christ’l De Landtsheer(eds.).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Press, 2004.

[7]Howe, Nicholas. Metaphor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litical discourse[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988(2).

[8]Ivie, R. L., & Kurt Ritter. Wither the “Evil Empire”: Reagan and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debatingforEign policy in the 1988 campaign[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89(4).

[9]K?vecses, Zoltán. 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M].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Lakoff, George. Moral Politics: 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11]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0.

[12]Landtsheer, Christ’l De & ILse De Vrij. Talking about Crebrenica: Dutch Elites and Dutchbat. How metaphors change during crisis[A]. Metaphorical World Politics[C]. In Francis A. Beer & Christ’l De Landtsheer(eds.).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3]Mio, Jeffery Scott. Metaphor and politics[J].Metaphor and Symbol,1997,12(2):113-133.

[14]Rohrer, T.The metaphorical logic of (political) rape: The new Wor(l)d order[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995(2).

[15]Voss, James F. , Joel Kennet, Jennifer Wiley & Tonya Y. E. Schooler.Experts at debate: The use of metaphor in the U.S. Senate debate on the Gulf Crisis[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992(3):197-214.

[16]Wastyn, Ronald Oscar. A War on Drugs: A Rhetorical Critique of Ronald Reagan’s Drug Policy Discourse[D].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MI, 1994.

[17]Zarefsky, D. President Johnson’s War on Poverty: Rhetoric and History[M].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86.

看了“高一政治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高一政治论文3800字 篇3

“政治学”与“政治哲学”

摘要: 政治学和政治 哲学,都是以相同的 社会政治生活为考察起点的理论体系,但是,对政治现象事实性与价值性的不同侧重决定了它们的分野,并最终彼二者各自 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关键词:政治现象;政治学;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1、政治与政治学的产生

“政治”这种现象很早就产生了,在奴隶制社会就有过相关描述。《尚书》里说“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则有“掌其政治其令”,《管子》中有“政治不侮”一说等等,当然,中国古代语境中的“政治”与现在所使用的“政治”在含义上显然不尽相同。在儒家学派的著作中,政治和道德始终是结合在一起论述的,它们在价值追求和功能上相差无几。西方学界一般认为,“政治”是从希腊字polis(城邦)和politi 。Eia(国家)逐渐演变而来。 英语里将这个词的转而翻译为polities,因此,在词源上讲,“政治”讲的是城邦中对于公共事务 管理或统治的意思。柏拉图在其经典著作《理想国》中,将“城邦的正义”、“国家的善”作为主题,通过苏格拉底的辩论,阐明了理想的城邦应该是一个善的城邦,它应该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而城邦就是为某种善业的社会团体。不难看出,在古希腊的文献中,“政治”这个概念的主要含义就是最高的善,就是实现正义。因此,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政治和道德、伦理等范畴都在同一个意义上被思想家们所使用的,它们的主要研究对象都是知识、美德、正义等善的理念,政治学、哲学、伦 理学没有被区分开来。

从政治思想的发展史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从概念上最早对政治学概念进行界定,他在书中认为“研究最高善的科学就是政治学”。尽管他的政治观还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但亚里士多德当之无愧为开创政治学的“鼻祖”。而真正使政治学从与哲学、伦理学的交织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当属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他的《君主论》开辟了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时代。与古代学者不同的是,他不再从哲学上去揭示政治的本质,而是把政治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独立现象加以界定说明其内涵、特征、意义,在他看来,对权力和权术的支配是政治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认为马基雅维利从“近代的其他许多思想家谈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

2、政治哲学何以可能

正如政治哲学在形式上囊括了政治、哲学两门大学科一样,厘清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我们理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能够为政治共同体提供政治价值(善、正义、德行),使当权者依据政治价值制定出良好的法律,维持社会秩序,让人民过上稳定的、秩序井然的生活。同时,哲学也是需要政治学的。哲学不仅探究政治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知识,而且需要政治学为哲学活动的合法性进行辩护,需要在政治上为把哲学理念转化为现实提供条件。

以希腊半岛和地中海东岸为核心的“希腊世界”长期沉浸于神秘自然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出现以及自然法传统奠定下来之后,哲学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最初。研究对象多是自然世界的事物,后来便 应用到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类的思想精神。一般的哲学家到了此时,开始集中讨论人生意义,分析人与人,人和宇宙的关系;推而广之,伦理的观念被运用到希腊的社会政治情形上去,于是,最初的伦理国家观、是非善恶标准等问题就成了希腊哲学家们终身辩论的事业,这是政治哲学得以存在的逻辑起点。

一种学说,只要能够代表一种时代的思潮,就不是凭空杜撰;研究必然存在一个对象,背后必然存在一种研究背景,由此,构建起一种学说成为可能。政治哲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环境变迁,固有的风俗习惯、祖先留下的老旧经验,已经发现了不足以适应当时需要的一些弱点,因此产生研究的需要:它的缺点在哪里?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有什么方法可以代替吗?当这一类批评形成趋势出现时,政治哲学便应运而生了。它的对象和背景,便是当时政治社会的情形,和时势思潮的状况。因为政治情形的扰乱是发生政治哲学的原因,故政治哲学的发生,不但是在有了政治制度之后,且是在政治制度成为困难问题之后。

而政治哲学最早在希腊得以萌芽、甚至一度繁荣,主要得益于希腊政治变迁、思想动荡以及专门能够从事思辨 工作的公民团体的分化。具体说来,有三层原因:第一,政体变换。亚里士多德为 写作《政治学》考察了希腊数百个城邦仍然难以穷尽,足见希腊地区城邦数量之多。在这么多的城邦中间,君主、贵族、专制、平民四种政体的频繁交替并不鲜见,正如威洛比所说,政治的成功带来了政治的危险;平民的政治进步,带来了行政方法的退步,外交知识的匮乏;哲学思想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伦理的无政府理想。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愿景,与遗传的风俗制度、道德伦理混合在一起不断冲突、交织,你争我辩、你是我非,客观上为政治哲学提供了研究材料。第二,民治盛行。平民议会、人民法庭等等机构的设立,使希腊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要想以自己的能力夺取权势,就必须擅长政治议论。这种自由辩论的市场,造就了哲学家高水平的辩论技能。第三,希波战争。这场战争给希腊思想自由带来了极大冲击,进一步启发了民族的自觉,“大家都觉悟救出希腊危险的‘是人类不是上帝’”,从此,人本主义逐渐冲破了宗教的篱笆,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得到进一步确立。

由上可见,从产生根源上来讲,无论是哲学、政治学还是政治哲学,都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基于希腊政治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论反应,从主体上来讲,哲学家们既表达了哲学上的价值追寻,又展现了政治学上的制度追求,价值分析、道德分析、事实分析同时交集于他们的思想之中。对规范性与事实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追求,形成了政治哲学的特殊语境。因此,只有将政治哲学放到哲学、政治学共同的视野中,才能进行准确定位。政治哲学既是政治学,更是哲学,从政治学、哲学两个维度共同对人类世界进行现实关怀,最终造就了政治哲学。

3、差别之辨析

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 政治学和政治 哲学都有各自的话语体系与理论规范。下面从五方面具体阐述。

3.1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研究 社会政治现象的一门科学。上世纪80年代,政治学恢复之初,关于其研究对象曾有过热烈的讨论,较为代表性的观点有这么几种:一是国家学说、政府的具体机构以及实行革命与专政的理论策略等:二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关系、政治形式、政治活动及其 发展规律;三是国家,包括国家的一般理论、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活动以及与国家有关的一切政治力量、政治活动、政治关系等;四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五是不限于国家问题,凡是一切政治现象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综合以上,可把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义上来讲,在一定 经济 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狭义上来讲,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哲学扎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它的研究对象是政治价值和普遍性的政治原理,或者说,政治哲学提供的是关于现存政治生活的一般准则以及未来政治生活的导向性知识。这个研究对象,非一般哲学所探讨,亦非政治学这种具体科学所探讨,因此,它主要研究的是政治价值问题,并为社会的政治生活建立规范和评价标准,具有事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性。

3.2学科意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能直接地强烈地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作为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学,特别要求政治学 联系现实实际。政治学这种强烈的 实践性和现实性使得深入开展政治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推进政治学研究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的实现与否,则是政治哲学这门学科提供给我们的重要线索。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更提供的是一种规范理论,从而为社会政治生活建立规范和评估标准。

3.3社会功能

政治哲学形成于对人类政治生活核心问题——人民根本利益的认识及相应政治形式的形而上探索。人民根本利益即人民——特定政治社会的社会基本成员——所需要的政治,最初形态为现实生活中没有而人民又迫切需要的形而上存在。使人民所需要的政治成为现实中的政治,涉及人类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政治哲学只是其中之一。政治哲学的社会功能是发现、论证时代所需要的政治规范与政治价值,政治规范将现实中没有而又“应有”的政治关系确定为政治生活中的基本规则,为政治社会奠定基础。而政治学则是为社会的构架提供更为直接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3.4学科特点

政治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的一个中心点,就是关注权力,特别是关注国家权力,研究权力的构成、运作和特点。而政治哲学则更多地关注价值的“应然”。用学科的价值性与事实性统一的观点来看,政治学更多地关注事实性,而价值性是政治哲学更多关照的地方。

3.5学科地位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一方面,从关于政治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政治学本身实际上包含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两部分;另一方面,从哲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哲学包含了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多个维度。这启示我们,把政治哲学和哲学、政治学等基础学科、一级学科放到同一层次来看待是不妥当的。因此,承认政治哲学是哲学、政治学的交叉或是分支学科,是比较客观的。